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2-20页 |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界定 | 第20-26页 |
(一) “271”教学模式的内涵 | 第20-21页 |
(二) “271”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 | 第21-24页 |
1. 构成要素 | 第21-23页 |
2. 操作程序 | 第23-24页 |
(三) “271”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 第24-26页 |
1. 全员参与原则 | 第24-25页 |
2. 问题导向原则 | 第25页 |
3. 富有个性原则 | 第25-26页 |
二、“271”教学模式在S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施情况 | 第26-36页 |
(一) “271”教学模式课堂运用情况 | 第26-33页 |
1. 整体运用情况调查 | 第26-28页 |
2. 具体运用情况调查 | 第28-33页 |
(二) “271”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效果 | 第33-36页 |
1.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 | 第33页 |
2. 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实现情况 | 第33-35页 |
3. 学生考试测评成绩情况 | 第35-36页 |
三、“271”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 第36-49页 |
(一) “271”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取得的成效 | 第36-38页 |
1. 体现教学模式的学科性 | 第36-37页 |
2.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 第37页 |
3. 提升学生能力的全面性 | 第37-38页 |
(二) “271”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42页 |
1. “三维目标”难以全面实现 | 第38-40页 |
2. 小组合作积极性不高 | 第40-41页 |
3. 展示点评参与率有待提高 | 第41页 |
4. 课堂检测反馈被忽视 | 第41-42页 |
(三) “271”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问题存在的原因 | 第42-49页 |
1. 教学模式固化单一 | 第42-43页 |
2. 导学案编制机械 | 第43-46页 |
3. 教师备课设计不合理 | 第46-47页 |
4. 学习小组建设不到位 | 第47-48页 |
5. 评价机制缺乏长效激励性 | 第48-49页 |
四、提升“271”教学模式下思想品德课教学成效的对策 | 第49-59页 |
(一) 提升备课设计的科学性 | 第49-51页 |
1. 明确备课设计的原则 | 第49-50页 |
2. 教学全过程备课 | 第50-51页 |
(二) 实现教学模式的灵活性 | 第51-52页 |
1. 教学程序灵活化 | 第51-52页 |
2. 教学方法多样化 | 第52页 |
(三) 合理编写导学案 | 第52-55页 |
1. 规范导学案编写流程 | 第53页 |
2. 合理处理导学案与教材关系 | 第53-54页 |
3. 导学案编写形式多样化 | 第54-55页 |
(四) 发挥小组合作的积极作用 | 第55-57页 |
1. 创设合作情境 | 第56页 |
2. 适时调动学习小组 | 第56页 |
3. 动员小组成员全员参与 | 第56-57页 |
(五) 建立长效的评价激励机制 | 第57-59页 |
1. 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 第57-58页 |
2. 评价关注学生主体意识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5页 |
附录1: “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学生) | 第60-62页 |
附录2: “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情况调查问卷(教师) | 第62-64页 |
附录3: “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访谈提纲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