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约谈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其完善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9页 |
第2章 行政约谈制度基本理论 | 第9-22页 |
2.1 行政约谈法律属性分析 | 第9-15页 |
2.1.1 传统行政行为理论下的属性之争 | 第11-14页 |
2.1.2 行政过程论视角下的行政约谈 | 第14-15页 |
2.2 行政约谈制度功能分析 | 第15-18页 |
2.2.1 实然功能分析 | 第15-17页 |
2.2.2 应然的核心功能定位 | 第17-18页 |
2.3 行政约谈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8-22页 |
2.3.1 行政约谈主体 | 第18页 |
2.3.2 行政约谈适用范围 | 第18-19页 |
2.3.3 行政约谈一般法律程序 | 第19页 |
2.3.4 行政约谈的效力 | 第19-22页 |
第3章 行政约谈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22-32页 |
3.1 行政约谈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2-29页 |
3.1.1 适用的任意性 | 第22-24页 |
3.1.2 程序的失范 | 第24-25页 |
3.1.3 运行的封闭性 | 第25-26页 |
3.1.4 效力的强迫性 | 第26-27页 |
3.1.5 欠缺监督和救济方式 | 第27-29页 |
3.2 行政约谈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9-32页 |
3.2.1 行政约谈的制度设计缺乏科学性 | 第29-30页 |
3.2.2 认识存在偏差 | 第30-32页 |
第4章 行政约谈制度的完善 | 第32-42页 |
4.1 明确行政约谈的适用范围 | 第32-34页 |
4.1.1 适当限制适用范围 | 第32-33页 |
4.1.2 明确适用条件 | 第33-34页 |
4.2 规范行政约谈的程序 | 第34-36页 |
4.3 构建责任监督制度 | 第36-38页 |
4.3.1 明确约谈机关的法律责任 | 第36-37页 |
4.3.2 强化监督机制 | 第37-38页 |
4.4 完善行政约谈的救济途径 | 第38-42页 |
4.4.1 行政诉讼 | 第38-40页 |
4.4.2 行政赔偿 | 第40-4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