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1页 |
1.1 微藻生物质能源 | 第11-17页 |
1.1.1 微藻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11-12页 |
1.1.2 微藻的培养与影响因素 | 第12-15页 |
1.1.3 微藻生物柴油生产与污水处理的耦合技术 | 第15-17页 |
1.2 微藻生物柴油转化途径与关键因子 | 第17-21页 |
1.2.1 微藻生物柴油的性质 | 第17页 |
1.2.2 微藻细胞合成途径与机制 | 第17-18页 |
1.2.3 微藻脂肪酸合成途径与机制 | 第18-19页 |
1.2.4 微藻油脂合成途径与机制 | 第19-20页 |
1.2.5 环境胁迫对油脂代谢途径的影响 | 第20-21页 |
1.3 胞间通讯及其在藻-菌关系中的作用 | 第21-26页 |
1.3.1 微生物胞间通讯的信号分子及其类型 | 第21-23页 |
1.3.2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在环境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1.3.3 藻-菌胞间通讯行为与机制 | 第25-26页 |
1.4 多藻共培养体系的优势及作用机制 | 第26-28页 |
1.4.1 多藻共培养体系的优势 | 第26-27页 |
1.4.2 多藻共培养体系的作用机制 | 第27-28页 |
1.5 科学问题的提出 | 第28-29页 |
1.6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9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1-41页 |
2.1 藻种活化与纯化 | 第31-32页 |
2.1.1 藻细胞活化 | 第31页 |
2.1.2 藻细胞纯化 | 第31-32页 |
2.2 藻细胞培养 | 第32页 |
2.3 细菌信号分子(QSMs)来源与提取 | 第32-33页 |
2.4 实验设计 | 第33-35页 |
2.4.1 QSMs对小球藻纯培养体系油脂产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2 QSMs对小球藻和栅藻共培养体系油脂产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2.5 分析项目与检测方法 | 第35-41页 |
2.5.1 生物量 | 第35-36页 |
2.5.2 基质利用 | 第36-37页 |
2.5.3 油脂提取 | 第37页 |
2.5.4 油脂含量、产量与产率 | 第37页 |
2.5.5 油脂组分分析与质量评价 | 第37-38页 |
2.5.6 胞内组分测试 | 第38-39页 |
2.5.7 抗氧化酶的测试 | 第39页 |
2.5.8 线粒体活性测试 | 第39页 |
2.5.9 转录组的测试方法 | 第39-40页 |
2.5.10 SPSS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第3章 QSMs对小球藻油脂产量的影响 | 第41-59页 |
3.1 QSMs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 QSMs对小球藻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 QSMs对小球藻油脂产量的影响 | 第43-46页 |
3.3.1 QSMs对小球藻油脂含量的影响 | 第43-45页 |
3.3.2 QSMs对小球藻油脂产率和油脂产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 QSMs对小球藻油脂组成成分的影响 | 第46-49页 |
3.5 QSM对小球藻油脂积累和生长的影响机制 | 第49-58页 |
3.5.1 转录组测序数据的质量评估 | 第49-50页 |
3.5.2 对油脂合成代谢途径的影响 | 第50-54页 |
3.5.3 对小球藻生长代谢途径的影响 | 第54-5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信号分子C_6-HSL对多藻共培养体系生长的影响 | 第59-73页 |
4.1 C_6-HSL对共培养体系微藻生长的影响 | 第59-61页 |
4.2 C_6-HSL对共培养体系微藻基质利用及胞内组成的影响 | 第61-63页 |
4.3 C_6-HSL对共培养体系微藻油脂产量的影响 | 第63-64页 |
4.4 藻细胞对C_6-HSL的应激响应 | 第64-72页 |
4.4.1 微藻细胞形貌 | 第64-65页 |
4.4.2 线粒体活性 | 第65-67页 |
4.4.3 抗氧化酶活性 | 第67-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3-75页 |
5.1 结论 | 第73-74页 |
5.2 建议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