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要素系统的整合与更新--基于共享式空间模式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12页 |
1.1.1 空间模式的更新现状研究 | 第8-9页 |
1.1.2 从集约经济到共享经济模式的转变 | 第9-11页 |
1.1.3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共享模式的成熟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1.3 相关研究成果及分析 | 第13-17页 |
1.3.1 关于空间要素系统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共享空间模式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整合设计理念的研究状态 | 第15-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空间要素系统的理念建构及更迭状态研究 | 第20-35页 |
2.1 空间要素系统理念的概念性阐述 | 第20-21页 |
2.1.1 空间要素的定义 | 第20页 |
2.1.2 空间要素系统的内涵解构 | 第20-21页 |
2.2 空间要素的类型解析 | 第21-32页 |
2.2.1 类型学设计方法的介入 | 第21-22页 |
2.2.2 空间结构效能的要素分析 | 第22-27页 |
2.2.3 空间功能要素的重组 | 第27-29页 |
2.2.4 空间设计要素的解构 | 第29页 |
2.2.5 空间情感要素的介入 | 第29-31页 |
2.2.6 空间经营要素的探究 | 第31-32页 |
2.2.7 主体人群要素的解析 | 第32页 |
2.3 空间要素系统的更迭特征研究 | 第32-34页 |
2.3.1 空间要素形式的历时性 | 第32-33页 |
2.3.2 空间要素历史的“共时性” | 第33页 |
2.3.3 空间要素系统的多样性 | 第33-34页 |
2.3.4 多元要素系统的相容性 | 第34页 |
2.3.5 空间要素的凸显与消隐 | 第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共享空间模式整合的理论载体及整合方式研究 | 第35-47页 |
3.1 整合设计思维的概念提取 | 第35-38页 |
3.1.1 整合设计思维的概念解读 | 第35页 |
3.1.2 整合设计思维的历史渊源 | 第35-36页 |
3.1.3 整合设计思维的三个层次 | 第36-38页 |
3.1.4 整合思维在设计中的借鉴意义 | 第38页 |
3.2 整合设计思维的特征研究 | 第38-40页 |
3.2.1 设计网络的整体关联性 | 第38-39页 |
3.2.2 设计要素的优势整合 | 第39-40页 |
3.2.3 多元要素交融的结合型思维方式 | 第40页 |
3.3 整合理念在空间设计中的目的 | 第40-42页 |
3.3.1 调整空间系统结构 | 第40-41页 |
3.3.2 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 第41页 |
3.3.3 优化系统实现空间设计的优化 | 第41-42页 |
3.4 空间要素体系的整合方式及策略研究 | 第42-46页 |
3.4.1 空间功能的共享型设计 | 第42-43页 |
3.4.2 空间界面要素的过渡和引导 | 第43-44页 |
3.4.3 视觉符号要素的转译 | 第44-46页 |
3.4.4 空间场景要素的营造 | 第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共享式空间模式的更新背景及特征 | 第47-60页 |
4.1 共享式空间模式解析 | 第47-49页 |
4.1.1 共享式空间模式的概念辨析 | 第47-48页 |
4.1.2 共享社区的概念解读 | 第48-49页 |
4.2 共享空间模式更新的背景因素 | 第49-53页 |
4.2.1 共享经济的实践发展 | 第49-50页 |
4.2.2 空间消费模式的转变 | 第50-52页 |
4.2.3 互联网影响下的行为方式的转变 | 第52-53页 |
4.3 国内新型共享空间模式的特征研究 | 第53-59页 |
4.3.1 闲置空间资源的整合 | 第53-56页 |
4.3.2 空间硬件到服务的变革 | 第56-58页 |
4.3.3 共享社区形成的社群聚集的价值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共享式空间部分典型案例解析 | 第60-86页 |
5.1 共享式空间模式的发展现状 | 第60-65页 |
5.1.1 空间资源整合的现状分析 | 第60-63页 |
5.1.2 空间共享化形成的联合空间 | 第63-64页 |
5.1.3 共享社区在共享空间中的价值体现 | 第64-65页 |
5.2 青山周平与“四百盒子的共享社区城市” | 第65-70页 |
5.2.1 从“私享”到“共享”的居住社区 | 第65-67页 |
5.2.2 人群特征以及行为模式解读 | 第67页 |
5.2.3 社区内的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 | 第67-69页 |
5.2.4 共享理念对住宅方式的影响 | 第69-70页 |
5.3 联合办公空间模式的形态研究 | 第70-82页 |
5.3.1 联合与共享办公空间模式解析 | 第70-72页 |
5.3.2 办公空间模式的更迭背景因素分析 | 第72-75页 |
5.3.3 共享办公空间模式的型制研究 | 第75-77页 |
5.3.4 联合办公空间整合设计方法研究 | 第77-82页 |
5.4 Airbnb空间模式的分析 | 第82-85页 |
5.4.1 Airbnb空间创新模式解读 | 第82-83页 |
5.4.2 人群类特征分析 | 第83页 |
5.4.3 空间的适应性策略研究 | 第83-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空间模式发展的趋势研究 | 第86-93页 |
6.1 空间模式更新的趋势 | 第86-91页 |
6.1.1 “大空间”的共享概念 | 第86-87页 |
6.1.2 体验式空间模式的成熟 | 第87-88页 |
6.1.3 多元业态组合的发展模式 | 第88-89页 |
6.1.4 去边界化的空间模式 | 第89-91页 |
6.2 空间模式创新的未来意义 | 第91-92页 |
6.2.1 优化空间资源配置 | 第91页 |
6.2.2 多维产业圈的融合 | 第91-92页 |
6.2.3 空间业态的品牌使命感 | 第9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93-94页 |
主要结论 | 第93页 |
展望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附录A:图片及表格来源 | 第97-99页 |
附录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