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体参与视角下东莞市水污染治理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小结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特色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概念及理论阐释 | 第17-21页 |
2.1 水污染及治理 | 第17-19页 |
2.1.1 水污染 | 第17页 |
2.1.2 水污染治理 | 第17-18页 |
2.1.3 政府行为 | 第18-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演化博弈理论 | 第19页 |
2.2.2 网络治理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东莞市水污染治理现状 | 第21-30页 |
3.1 东莞市流域水污染现状 | 第21-22页 |
3.1.1 水污染整体状况 | 第21页 |
3.1.2 水污染的特点 | 第21-22页 |
3.2 东莞市水污染政府治理行为及效果 | 第22-30页 |
3.2.1 东莞市水污染政府治理的主要行为 | 第22-27页 |
3.2.2 东莞市水污染治理的效果 | 第27-29页 |
3.2.3 东莞市其他主体参与水污染治理的现状 | 第29-30页 |
第四章 东莞市水污染治理中的问题及原因 | 第30-38页 |
4.1 水污染治理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4.1.1 “大政府”忽略了其他主体的作用 | 第30-31页 |
4.1.2 东莞市政府环境监管职能缺位 | 第31-32页 |
4.1.3 政府与公民互动缺失 | 第32-33页 |
4.1.4 治理方案落实不到位 | 第33-34页 |
4.2 水污染治理中政府行为不足的原因 | 第34-38页 |
4.2.1 政府公共服务精神的缺失 | 第34-35页 |
4.2.2 利益博弈下的固有缺陷 | 第35页 |
4.2.3 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 | 第35-36页 |
4.2.4 僵化的机制不适合水污染治理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关于东莞市水污染治理的建议 | 第38-45页 |
5.1 政府主导建立水污染治理的网络合作关系 | 第38-39页 |
5.1.1 政府承认多元主体的地位 | 第38页 |
5.1.2 寻找共同价值 | 第38-39页 |
5.2 构建多主体间的整合机制 | 第39-41页 |
5.2.1 整合网络体系的监督资源 | 第39-40页 |
5.2.2 整合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 | 第40-41页 |
5.3 健全公众参与制度 | 第41-43页 |
5.3.1 完善水环境信息公开机制 | 第41-42页 |
5.3.2 完善公民参与机制 | 第42-43页 |
5.4 重塑水污染治理的组织方式 | 第43-45页 |
5.4.1 建立扁平化的水污染治理结构 | 第43页 |
5.4.2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 第43-44页 |
5.4.3 加强梯队建设培育水污染治理专才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一) 研究内容总结 | 第45页 |
(二) 研究的不足及改进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