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电动汽车论文

极端滥用条件下的车用动力电池热安全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主要符号表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15页
    1.2 动力电池热安全性研究现状综述第15-21页
        1.2.1 动力电池热失控行为的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2 动力电池热模型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3 动力电池热安全性研究存在的不足第20-21页
    1.3 课题来源、技术路线与主要研究内容第21-24页
        1.3.1 课题来源第21页
        1.3.2 技术路线与主要研究内容第21-24页
第二章 车用动力电池热模型及其动态热特性分析第24-52页
    2.1 动力电池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第24-26页
        2.1.1 动力电池的结构第24-25页
        2.1.2 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第25-26页
    2.2 动力电池生热机理第26-27页
    2.3 动力电池热失控机理第27-30页
    2.4 动力电池多内源瞬态生热模型第30-35页
        2.4.1 多内源瞬态生热模型的建模原理第30-32页
        2.4.2 动力电池稳态和瞬态温度场分析第32-35页
    2.5 动力电池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第35-47页
        2.5.1 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建模原理第35-39页
        2.5.2 动力电池电化学行为分析第39-44页
        2.5.3 动力电池动态热特性分析第44-47页
    2.6 极端滥用条件下的动力电池动态热特性分析第47-51页
        2.6.1 过温滥用条件的动力电池动态热特性第47页
        2.6.2 过充滥用条件下的动力电池动态热特性第47-48页
        2.6.3 内短路滥用条件下的动力电池动态热特性第48-51页
    2.7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不同滥用条件下的车用动力电池热失控行为研究第52-66页
    3.1 研究对象的选定第52-55页
        3.1.1 电池基本参数第52页
        3.1.2 一致性测试第52-55页
    3.2 热滥用条件下的动力电池过温热失控实验第55-57页
        3.2.1 过温热失控实验方案设计第55-56页
        3.2.2 过温热失控实验结果分析第56-57页
    3.3 机械滥用条件下的动力电池内短路热失控实验第57-61页
        3.3.1 内短路热失控实验方案设计第57-59页
        3.3.2 内短路热失控实验结果分析第59-61页
    3.4 电滥用条件下的动力电池过充热失控实验第61-64页
        3.4.1 过充热失控实验方案设计第61页
        3.4.2 过充热失控实验结果分析第61-64页
    3.5 不同滥用条件下的动力电池热失控行为对比分析第64-65页
    3.6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四章 车用动力电池成组后的热失控传播行为研究第66-84页
    4.1 动力电池热失控传播机理第66-67页
    4.2 研究对象的选定第67-68页
    4.3 动力电池过充热失控传播实验第68-72页
        4.3.1 过充热失控传播实验方案设计第68-69页
        4.3.2 过充热失控传播实验结果分析第69-72页
    4.4 动力电池内短路热失控传播实验第72-79页
        4.4.1 内短路热失控传播实验方案设计第72-73页
        4.4.2 内短路热失控传播实验结果分析第73-79页
    4.5 动力电池热失控传播规律分析第79-82页
    4.6 动力电池单体及其成组后的热失控行为对比分析第82页
    4.7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五章 车用动力电池包复杂系统热失控安全防护研究第84-97页
    5.1 复杂系统认知下的车用动力电池包热安全性第84-88页
        5.1.1 复杂系统的定义第84-85页
        5.1.2 车用动力电池包复杂系统认知第85-86页
        5.1.3 车用动力电池包复杂系统表示第86-87页
        5.1.4 车用动力电池包复杂系统热安全性第87-88页
    5.2 复杂系统认知下的车用动力电池包热失控安全防护第88页
    5.3 基于认知—约束模型的车用动力电池包热失控安全防护方案第88-96页
        5.3.1 认知—约束系统论模型及其内在机制第89-90页
        5.3.2 热失控致因因素立体网络模型第90-92页
        5.3.3 热失控风险涌现、传递与约束机制第92-95页
        5.3.4 车用动力电池包复杂系统热失控安全防护方案第95-96页
    5.4 本章小结第96-97页
总结与展望第97-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7-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附件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间钢结构监测技术及结构性能研究
下一篇:再生集料泡沫沥青混合料设计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