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4页 |
1.1 栖息地选择概述 | 第14-15页 |
1.2 时间动态和空间尺度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 3S技术在栖息地选择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4 栖息地破碎化 | 第17-20页 |
1.5 白眉山鹧鸪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4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 | 第24-29页 |
2.1 大瑶山自然保护区 | 第24-26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4页 |
2.1.2 地貌 | 第24页 |
2.1.3 气候 | 第24-25页 |
2.1.4 水文 | 第25页 |
2.1.5 资源 | 第25-26页 |
2.2 九万山自然保护区 | 第26-27页 |
2.2.1 地理位置 | 第26页 |
2.2.2 地貌 | 第26页 |
2.2.3 气候 | 第26-27页 |
2.2.4 水文 | 第27页 |
2.2.5 资源 | 第27页 |
2.3 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简介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9-37页 |
3.1 栖息地选择 | 第29-34页 |
3.1.1 样方调查 | 第30-31页 |
3.1.2 数据处理 | 第31-34页 |
3.2 栖息地破碎化 | 第34-37页 |
3.2.1 斑块的确定 | 第34-35页 |
3.2.2 栖息地破碎化相关指数的计算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白眉山鹧鸪的生态习性 | 第37-39页 |
4.1 生态观察 | 第37-38页 |
4.1.1 觅食习性 | 第37页 |
4.1.2 鸣叫 | 第37页 |
4.1.3 雨雾天气对白眉山鹧鸪的影响 | 第37-38页 |
4.2 讨论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白眉山鹧鸪栖息地选择 | 第39-59页 |
5.1 白眉山鹧鸪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 | 第40-46页 |
5.1.1 植被类型的选择 | 第40页 |
5.1.2 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的对比分析 | 第40-42页 |
5.1.3 繁殖期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 | 第42-43页 |
5.1.4 栖息地变量的主成分分析 | 第43-46页 |
5.2 白眉山鹧鸪非繁殖期栖息地选择 | 第46-51页 |
5.2.1 植被类型的选择 | 第46页 |
5.2.2 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的对比分析 | 第46-48页 |
5.2.3 影响白眉山鹧鸪非繁殖期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 | 第48页 |
5.2.4 栖息地变量的主成分分析 | 第48-51页 |
5.3 白眉山鹧鸪不同时期的栖息地选择 | 第51-53页 |
5.3.1 繁殖期与非繁殖期栖息地的对比 | 第51-53页 |
5.3.2 不同时期栖息地生态因子分析 | 第53页 |
5.4 白眉山鹧鸪不同地区的栖息地选择 | 第53-55页 |
5.4.1 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选择 | 第53-54页 |
5.4.2 不同地区栖息地生态因子分析 | 第54-55页 |
5.5 讨论 | 第55-59页 |
5.5.1 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 | 第55-56页 |
5.5.2 非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 | 第56-57页 |
5.5.3 不同时期栖息地选择的比较 | 第57-58页 |
5.5.4 不同地区栖息地选择比较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白眉山鹧鸪栖息地破碎化分析 | 第59-67页 |
6.1 白眉山鹧鸪栖息地之间的隔离 | 第60页 |
6.2 白眉山鹧鸪栖息地破碎化分析结果 | 第60-64页 |
6.2.1 大瑶山分布区 | 第61-62页 |
6.2.2 九万山分布区 | 第62-63页 |
6.2.3 大明山分布区 | 第63-64页 |
6.3 3个分布区栖息地破碎化比较 | 第64-65页 |
6.4 讨论 | 第65-67页 |
第七章 白眉山鹧鸪的保护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