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动物生态学论文

白眉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栖息地选择与栖息地破碎化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4页
    1.1 栖息地选择概述第14-15页
    1.2 时间动态和空间尺度的研究第15-16页
    1.3 3S技术在栖息地选择中的应用第16-17页
    1.4 栖息地破碎化第17-20页
    1.5 白眉山鹧鸪的研究现状第20-22页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2-24页
        1.6.1 研究目的第22页
        1.6.2 研究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第24-29页
    2.1 大瑶山自然保护区第24-26页
        2.1.1 地理位置第24页
        2.1.2 地貌第24页
        2.1.3 气候第24-25页
        2.1.4 水文第25页
        2.1.5 资源第25-26页
    2.2 九万山自然保护区第26-27页
        2.2.1 地理位置第26页
        2.2.2 地貌第26页
        2.2.3 气候第26-27页
        2.2.4 水文第27页
        2.2.5 资源第27页
    2.3 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简介第27-29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29-37页
    3.1 栖息地选择第29-34页
        3.1.1 样方调查第30-31页
        3.1.2 数据处理第31-34页
    3.2 栖息地破碎化第34-37页
        3.2.1 斑块的确定第34-35页
        3.2.2 栖息地破碎化相关指数的计算第35-37页
第四章 白眉山鹧鸪的生态习性第37-39页
    4.1 生态观察第37-38页
        4.1.1 觅食习性第37页
        4.1.2 鸣叫第37页
        4.1.3 雨雾天气对白眉山鹧鸪的影响第37-38页
    4.2 讨论第38-39页
第五章 白眉山鹧鸪栖息地选择第39-59页
    5.1 白眉山鹧鸪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第40-46页
        5.1.1 植被类型的选择第40页
        5.1.2 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的对比分析第40-42页
        5.1.3 繁殖期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第42-43页
        5.1.4 栖息地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第43-46页
    5.2 白眉山鹧鸪非繁殖期栖息地选择第46-51页
        5.2.1 植被类型的选择第46页
        5.2.2 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的对比分析第46-48页
        5.2.3 影响白眉山鹧鸪非繁殖期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第48页
        5.2.4 栖息地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第48-51页
    5.3 白眉山鹧鸪不同时期的栖息地选择第51-53页
        5.3.1 繁殖期与非繁殖期栖息地的对比第51-53页
        5.3.2 不同时期栖息地生态因子分析第53页
    5.4 白眉山鹧鸪不同地区的栖息地选择第53-55页
        5.4.1 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选择第53-54页
        5.4.2 不同地区栖息地生态因子分析第54-55页
    5.5 讨论第55-59页
        5.5.1 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第55-56页
        5.5.2 非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第56-57页
        5.5.3 不同时期栖息地选择的比较第57-58页
        5.5.4 不同地区栖息地选择比较第58-59页
第六章 白眉山鹧鸪栖息地破碎化分析第59-67页
    6.1 白眉山鹧鸪栖息地之间的隔离第60页
    6.2 白眉山鹧鸪栖息地破碎化分析结果第60-64页
        6.2.1 大瑶山分布区第61-62页
        6.2.2 九万山分布区第62-63页
        6.2.3 大明山分布区第63-64页
    6.3 3个分布区栖息地破碎化比较第64-65页
    6.4 讨论第65-67页
第七章 白眉山鹧鸪的保护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8页
致谢第78-7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潮间带大型海藻在UV-B辐射增强条件下的分子响应机制研究
下一篇:2015-2017年广西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结构基因序列分析与血清型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