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寡分蘖突变体rcn20的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英文缩略表第12-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2页
    1.1 参与水稻分蘖芽形成的相关基因及调节途径的研究进展第13-15页
        1.1.1 APC/C-MOC1参与的水稻分蘖调节途径第13-14页
        1.1.2 LAX/SPA参与调控水稻腋生分生组织的形成第14页
        1.1.3 TAB1-OSH1参与调控水稻侧生分生组织的形成第14-15页
        1.1.4 BRs(类固醇类激素油菜素内酯)参与的水稻分蘖调节途径第15页
    1.2 参与水稻分蘖芽伸长的相关基因及调节途径的研究进展第15-20页
        1.2.1 独脚金内酯(SL)的生物合成途径第15-16页
        1.2.2 独脚金内酯(SL)的信号途径第16-18页
        1.2.3 OsMADS57–OsMIR444a调节途径第18-19页
        1.2.4 成花素蛋白Hd3a参与的水稻分蘖调节途径第19页
        1.2.5 其它参与水稻分蘖的基因第19-20页
    1.3 植物微管蛋白基因研究进展第20-21页
        1.3.1 植物微管蛋白的基因家族第20页
        1.3.2 植物微管蛋白突变体分析第20-21页
        1.3.3 植物微管蛋白的功能第21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第二章 水稻寡分蘖突变体RCN20的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第22-64页
    2.1 实验材料第22页
    2.2 实验方法第22-41页
        2.2.1 农艺性状调查第22页
        2.2.2 分蘖芽大小观察第22页
        2.2.3 分蘖芽石蜡切片观察第22-23页
        2.2.4 分蘖芽扫描电镜观察第23页
        2.2.5 免疫荧光分析第23-24页
        2.2.6 遗传群体的构建与分析第24页
        2.2.7 基因定位与克隆第24-27页
        2.2.8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7页
        2.2.9 目的基因功能互补验证第27-29页
        2.2.10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29-31页
        2.2.11 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第31-34页
        2.2.12 植物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IP)第34-39页
        2.2.13 转录活性测定第39-40页
        2.2.14 基因RCN20和OsTB1的表达量分析第40-41页
        2.2.15 DEX(Dexamethason)处理第41页
        2.2.16 GR24(独脚金内酯类似物)处理第41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41-62页
        2.3.1 突变体表型分析第41-43页
        2.3.2 分蘖芽细胞学观察第43-46页
        2.3.3 突变体的遗传分析第46页
        2.3.4 突变体rcn20的基因图位克隆第46-47页
        2.3.5 同源蛋白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第47-50页
        2.3.6 目的基因功能互补验证第50-51页
        2.3.7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51-53页
        2.3.8 构建双突变体验证RCN20位于OsTB1的下游第53-54页
        2.3.9 RCN20与OsTB1在水稻突变体tb1和d14中的表达量分析第54-56页
        2.3.10 OsTB1对RCN20的表达起到抑制作用第56-62页
    2.4 结论与讨论第62-64页
        2.4.1 结论第62页
        2.4.2 讨论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0页
附录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作者简历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tDCGS和β-Zein共表达转基因大豆材料创制及其对蛋氨酸积累的影响
下一篇:白背飞虱水状唾液蛋白质组学分析及Mucin基因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