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肇深6井区PI油层组有利区优选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1.2.1 沉积相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地震解释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地震预测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4 存在问题 | 第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2-14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4-15页 |
2 小层划分与对比 | 第15-22页 |
2.1 地层概况 | 第15-16页 |
2.2 地层展布特征 | 第16-22页 |
2.2.1 单井小层划分 | 第16-17页 |
2.2.2 连井对比剖面 | 第17-20页 |
2.2.3 地层平面特征 | 第20-22页 |
3 构造解释 | 第22-27页 |
3.1 层位标定与对比 | 第22-23页 |
3.2 层位解释 | 第23页 |
3.3 断层解释 | 第23-25页 |
3.4 构造特征 | 第25-27页 |
4 沉积微相分析 | 第27-43页 |
4.1 岩心相 | 第27页 |
4.2 测井相 | 第27-29页 |
4.3 单井相 | 第29-34页 |
4.4 连井相 | 第34-37页 |
4.5 平面相 | 第37-43页 |
5 储层预测 | 第43-55页 |
5.1 地震属性分析 | 第43-47页 |
5.1.1 属性分类 | 第43-44页 |
5.1.2 属性提取 | 第44-46页 |
5.1.3 属性优选 | 第46-47页 |
5.2 地震反演 | 第47-55页 |
5.2.1 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47-48页 |
5.2.2 反演步骤 | 第48-53页 |
5.2.3 砂体分布 | 第53-55页 |
6 有利区优选 | 第55-60页 |
6.1 成藏条件 | 第55-57页 |
6.1.1 烃源岩 | 第55-56页 |
6.1.2 储集层 | 第56页 |
6.1.3 盖层 | 第56页 |
6.1.4 生储盖组合 | 第56-57页 |
6.1.5 输导体系 | 第57页 |
6.2 优选原则 | 第57-58页 |
6.3 优选结果 | 第58-60页 |
7 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