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生物特征密钥的光学图像加密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 1.1 光学图像加密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7-11页 |
| 1.1.1 光学图像加密技术 | 第7页 |
| 1.1.2 光学图像加密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7-11页 |
| 1.2 生物特征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第11-12页 |
| 1.3 光学扫描全息的概述 | 第12-14页 |
| 1.4 基于Gyrator变换的图像加密 | 第14-16页 |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2章 光学扫描全息及其数值模拟 | 第17-27页 |
| 2.1 光学扫描全息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 2.1.1 光学扫描全息 | 第17-18页 |
| 2.1.2 光学扫描全息的光学实现 | 第18-20页 |
| 2.2 光学扫描全息的数值模拟 | 第20-26页 |
| 2.2.1 光学传递函数OTF | 第20-22页 |
| 2.2.2 数值模拟 | 第22-23页 |
| 2.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联合生物特征密钥的光学图像加密 | 第27-41页 |
| 3.1 引言 | 第27页 |
| 3.2 Gyrator变换的光学实现和模拟仿真 | 第27-31页 |
| 3.2.1 Gyrator变换的光学实现 | 第27-29页 |
| 3.2.2 Gyrator变换的模拟仿真 | 第29-31页 |
| 3.3 加密的基本原理 | 第31-33页 |
| 3.4 数值模拟 | 第33-35页 |
| 3.4.1 参数设置 | 第33-34页 |
| 3.4.2 加密和解密的模拟仿真 | 第34-35页 |
| 3.5 分析与讨论 | 第35-40页 |
| 3.5.1 密钥的敏感度 | 第35-39页 |
| 3.5.2 安全性分析 | 第39-40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联合生物特征阵列密钥的光学扫描全息加密 | 第41-52页 |
| 4.1 引言 | 第41页 |
| 4.2 基本原理 | 第41-44页 |
| 4.3 数值模拟 | 第44-48页 |
| 4.4 分析与讨论 | 第48-5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5章 联合生物特征密钥对三维目标的光学加密 | 第52-58页 |
| 5.1 引言 | 第52页 |
| 5.2 基本原理 | 第52-54页 |
| 5.3 数值模拟 | 第54-57页 |
| 5.3.1 二维目标 | 第55-56页 |
| 5.3.2 三维目标 | 第56-57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