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一、绪论 | 第11-19页 |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与不足 | 第12-15页 |
1.网络传播改变信息传播方式 | 第12-14页 |
2.新环境下的“把关人”理论探究 | 第14-15页 |
3.此前研究评价与不足 | 第15页 |
(三)研究对象与样本 | 第15-16页 |
(四)研究思路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9页 |
1.研究方法及步骤 | 第16-17页 |
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19页 |
二、“把关人”与把关过程的理论分析 | 第19-25页 |
(一)“把关人”理论研究 | 第19-21页 |
1.卢因:“渠道与把关人” | 第19页 |
2.怀特:简单把关人模式 | 第19-20页 |
3.对怀特理论的思考 | 第20-21页 |
4.国内学者的把关人理论研究 | 第21页 |
(二)把关过程的理论研究 | 第21-25页 |
1.卢因: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的存在 | 第21-22页 |
2.麦克内利与巴斯:新闻流动模式 | 第22-23页 |
3.休梅克:把关的五个层次 | 第23页 |
4.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23-25页 |
三、媒介环境的变化催生用户内容生产 | 第25-30页 |
(一)网络媒体与网络传播环境 | 第25-28页 |
1.互联网技术革新媒介形式 | 第25-27页 |
2.用户内容生产 | 第27-28页 |
(二)传播环境的改变使把关功能弱化 | 第28-30页 |
1.平台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把关人”形同虚设 | 第28-29页 |
2.平民化的传播主体和海量信息打破“把关人”的信息垄断 | 第29页 |
3.追求新闻时效性,信息审核力度减弱 | 第29-30页 |
四、UGC平台内容抽样分析与对比研究 | 第30-39页 |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抽取设计 | 第30-31页 |
(二)“今日头条”首页“推荐”栏目样本分析 | 第31-34页 |
1.“今日头条”首页样本主题类别分析 | 第31-33页 |
2.“今日头条”首页样本来源类型分析 | 第33-34页 |
(三)“澎湃新闻”首页“精选”栏目样本分析 | 第34-37页 |
1.“澎湃新闻”首页样本主题类别分析 | 第35-36页 |
2.“澎湃新闻”首页样本来源类型分析 | 第36-37页 |
(四)“今日头条”与“澎湃新闻”样本对比研究 | 第37-39页 |
1.主题类别对比分析 | 第37页 |
2.平台中的原创内容对比分析 | 第37-39页 |
五、把关功能弱化与UGC平台传播中的问题 | 第39-44页 |
(一)UGC平台首页信息传播效果 | 第39-40页 |
(二)UGC平台信息传播中的问题 | 第40-42页 |
1.为吸引关注言辞激烈的“标题党” | 第40-41页 |
2.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原创性 | 第41-42页 |
3.信息来源存疑,夸大或捏造事实 | 第42页 |
(三)信息环境污染与把关机制欠缺 | 第42-44页 |
六、UGC平台把关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 第44-53页 |
(一)政府层面:健全法律机制,完善宏观层面的把关 | 第44-46页 |
1.完善新闻立法,制约网络信息传播 | 第44-46页 |
2.法制宣传融入思想品德教育,严惩违法行为 | 第46页 |
(二)媒介组织层面:提高把关意识,规范信息传播活动 | 第46-51页 |
1.善用“议程设置”进行舆论引导 | 第47页 |
2.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 第47-48页 |
3.加强用户注册管理和规范用户行为 | 第48-49页 |
4.算法识别与信息分级 | 第49-50页 |
5.人工审核辅助与违规行为惩处 | 第50-51页 |
(三)个人层面:提高媒介素养,自觉维护信息传播环境 | 第51-53页 |
1.社会各界相互配合,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 第51页 |
2.网络用户自觉遵守各项制度,制约个人行为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