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第六代导演电影中“时代青年”形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绪论第11-15页
第1章 幻灭中崛起-第六代导演与“时代青年”的概述第15-24页
    1.1 “时代青年”概念的新界定第15页
    1.2 “时代青年”在世界电影史中的参照第15-19页
        1.2.1 美国:迷惘的一代”与新好莱坞第15-16页
        1.2.2 法国:“痛苦的一代”与法国新浪潮第16-17页
        1.2.3 “愤怒的青年”与英国“厨房水槽电影”第17-18页
        1.2.4 “太阳族电影”与日本的新浪潮第18页
        1.2.5 旧中国与“五四”新青年第18-19页
    1.3 第六代导演群体诞生的背景及特点第19-24页
        1.3.1 时代思想的剧变与作为“时代青年”的崛起第20-21页
        1.3.2 夹缝中成长的文化记忆与独立精神第21-22页
        1.3.3 自拍:镜像与反射第22-24页
第2章 和声与变奏: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时代青年”的群像与具象特征第24-34页
    2.1 和声:“时代青年”的群像特征第24-26页
        2.1.1 以阶级身份划分第24-25页
        2.1.2 以职业文化划分第25页
        2.1.3 边缘化与底层化第25-26页
        2.1.4 游民化和精神零余第26页
    2.2 变奏:“时代男性青年”的特征分析第26-30页
        2.2.1 青年不得志的“悲殇”与“悲悯”第27-28页
        2.2.2 懦弱与沉沦共生第28-29页
        2.2.3 “艺术精神”与现实殊途第29-30页
    2.3 变奏:“时代女性青年”的特征分析第30-34页
        2.3.1 无奈现实却坚强独立第30-31页
        2.3.2 外塑叛逆内在妥协第31-32页
        2.3.3 徘徊于主流价值观下的落空者第32-34页
第3章 表现与技巧: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中“时代青年”的艺术主张第34-43页
    3.1 镜头之真-镜头的语言张力第34-38页
        3.1.1 长镜头真实还原人物第34-36页
        3.1.2 平视视角拍摄营造人物平等第36-38页
    3.2 情节之真-回避情节编排的矛盾性与冲突性第38-40页
        3.2.1 无“主题”与无“结尾”编排第38-39页
        3.2.2 以“人”为核心第39-40页
    3.3 对白之光-个性方言彰显人物特点第40-41页
    3.4 表演之真-角色与人物“共情”第41-43页
第4章 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中“时代青年”的价值和意义第43-51页
    4.1 社会文化层面的价值与意义第43-45页
        4.1.1 青年亚文化的雏形养成第43-45页
        4.1.2 对社会青年的价值认识具有反思与启发作用第45页
    4.2 历史文献层面的价值和意义第45-46页
        4.2.1 城市国家历史变迁的“档案”第45-46页
        4.2.2 时代青年群体的影像记忆第46页
    4.3 电影层面的价值与意义第46-48页
        4.3.1 丰富了电影中青年银幕形象的新解读第47页
        4.3.2 演绎了写实主义与粗拙的造型艺术第47-48页
    4.4 传播层面的价值与意义-海外地区的传播引发“普世青年”深思第48-51页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附录第54-57页
致谢第57-5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哭调在柳林苦情民歌演唱中的应用探索
下一篇:在虚构与现实之间游走—埃罗尔·莫里斯纪录电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