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重点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初探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1 城市设计的作用逐渐得到广泛认可第13页
        1.1.2 城市设计在制度和方法上面临创新第13页
        1.1.3 “总设计师/规划师制度”实践取得一定成效第13-14页
        1.1.4 问题的提出第14-15页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第15-22页
        1.2.1 城市设计第15-18页
        1.2.2 重点地区第18-19页
        1.2.3 地区城市总设计师第19页
        1.2.4 重点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第19-22页
            1.制度及制度环境第19-20页
            2.城市设计制度第20-21页
            3.重点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第21-22页
    1.3 相关研究综述第22-24页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2页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22-24页
        1.3.3 相关研究评述第24页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第24-25页
        1.4.1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4.2 研究意义第25页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第25-27页
        1.5.1 研究方法第25-26页
        1.5.2 研究路线第26-27页
第2章 国内外相关制度实践研究第27-61页
    2.1 发达国家相关制度实践研究第27-35页
        2.1.1 美国:设计审查制度第27-29页
        2.1.2 英国:规划许可制度第29-31页
        2.1.3 日本:主管建筑师协作设计法第31-33页
        2.1.4 法国:协调建筑师制度第33-34页
        2.1.5 实践特征总结第34-35页
    2.2 我国相关制度实践研究第35-53页
        2.2.1 社区规划师制度第36-39页
            1.台湾:“社区规划师制度”第36页
            2.深圳:龙岗区“顾问规划师制度”第36页
            3.上海:浦东新区“社区规划师制度”第36-37页
            4.上海:杨浦区“社区规划师制度”第37页
            5.实践特征总结第37-39页
        2.2.2 责任规划师制度第39-41页
            1.厦门:规划管理单元“责任规划师制度”第39页
            2.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第39页
            3.重庆:“区县首席规划师制度”第39-40页
            4.广州:“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区(责任)规划师”第40页
            5.实践特征总结第40-41页
        2.2.3 重点地区总设计师/规划师制度第41-52页
            1.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团队”第41-42页
            2.上海:历史风貌区“专家顾问团队”第42页
            3.上海:控规管理中的“地区规划师制度”第42-43页
            4.天津:文化中心“协同工作平台”第43-44页
            5.天津:北塘经济区“总规划师负责制”第44-45页
            6.天津:泰安道五大院“总规划师负责制”第45-46页
            7.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协作规划管理”模式第46页
            8.广州:白云新城“地区规划师”第46-47页
            9.广州:国际金融城“规划设计总顾问”第47页
            10.广州:琶洲西区“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第47页
            11.成都:天府新区“总规划师制度”第47-48页
            12.西藏: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总设计师负责制”第48-49页
            13.实践特征总结第49-52页
        2.2.4 实践特征总结第52-53页
    2.3 国内外相关制度实践特征总结第53-55页
        2.3.1 制度的核心: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第53-54页
        2.3.2 制度的选择:因地制宜的主动策略第54-55页
        2.3.3 制度的作用:保障高品质规划实施第55页
    2.4 本章小结第55-61页
第3章 重点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构建的思考第61-74页
    3.1 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实效的困境反思第61-66页
        3.1.1 城市设计编制成果的可操作性差第61-63页
            1.编制成果与管理脱节第61-62页
            2.编制成果与市场脱节第62页
            3.编制成果难以引导高品质建设第62-63页
            4.动态调整机制缺失第63页
            5.各专业之间缺乏衔接第63页
        3.1.2 缺乏过程性、整体性的决策机制第63-64页
            1.过度依赖政府的自由裁量第63-64页
            2.建设项目的技术审查随意性较大第64页
            3.编制和决策主体错位,城市设计“失语”第64页
        3.1.3 城市设计实施多元主体参与不足第64-66页
            1.利益主体多元,参与机制缺失第64-65页
            2.各部门“各自为政”,协作难度大第65-66页
    3.2 重点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构建的经验启示第66-72页
        3.2.1 政府搭建制度平台是根本保障第66-67页
        3.2.2 “管用的”城市设计成果是基础第67-70页
        3.2.3 地区城市总设计师的职责要求第70-72页
            1.编制管控文件第70页
            2.搭建协调平台第70-71页
            3.参与规划决策第71-72页
    3.3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4章 广州市琶洲西区“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实践研究第74-102页
    4.1 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的实施背景第74-76页
        4.1.1 项目背景第74页
        4.1.2 城市设计概况第74-75页
        4.1.3 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第75-76页
    4.2 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的工作组织及方式第76-81页
        4.2.1 工作组织第76-77页
        4.2.2 工作方式第77-81页
            1.会审制度第77-80页
            2.会办制度第80-81页
    4.3 地区城市总设计师的工作内容第81-99页
        4.3.1 编制管控文件第81-84页
        4.3.2 设计审查管理第84-98页
            1.设计咨询第85-90页
            2.设计审查第90-95页
            3.公共空间的协同管理第95-98页
        4.3.3 其他相关工作第98-99页
    4.4 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的实践特征总结第99-101页
        4.4.1 公共利益导向下的高品质城市设计实施第99-100页
        4.4.2 政府有效的协调组织是制度实施的保障第100页
        4.4.3 全过程沟通协调促进达成城市设计共识第100-101页
    4.5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5章 重点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的构建框架第102-110页
    5.1 重点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的概念第102-103页
        5.1.1 地区城市总设计师第102页
        5.1.2 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第102-103页
    5.2 重点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的构建原则第103-105页
        5.2.1 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第103-104页
        5.2.2 因地制宜搭建制度平台第104-105页
            1.结合当地发展阶段及需求开展第104页
            2.重点地区及重点项目试点开展第104-105页
        5.2.3 保障高品质的建成环境第105页
    5.3 重点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的实施途径第105-106页
        5.3.1 依托法定规划第105页
        5.3.2 依附规划管理第105页
        5.3.3 编制实施办法第105-106页
    5.4 重点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的实施要素第106-108页
        5.4.1 地区城市总设计师的选拔聘任第106页
        5.4.2 地区城市总设计师的工作职责第106-108页
        5.4.3 地区城市总设计师的制度约束第108页
    5.5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结论与讨论第110-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9页
附录一:广州市琶洲西区城市设计优化项目概况第119-12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4-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附件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振动对砖石古塔的影响
下一篇:城市公共绿地防护性提示牌设计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