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0-12页 |
1.1.1 对现实问题的反思 | 第10页 |
1.1.2 基于对理论本身的兴趣 | 第10-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1.4.2 比较分析法 | 第18页 |
1.4.3 逻辑推理法 | 第18-19页 |
1.4.4 文本分析法 | 第19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30页 |
2.1 知识 | 第20-25页 |
2.1.1 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2 知识的四重属性 | 第22-25页 |
2.2 伦理和道德 | 第25-26页 |
2.2.1 伦理和道德的中西词源涵义 | 第25-26页 |
2.2.2 伦理和道德的概念定义 | 第26页 |
2.3 知识型 | 第26-27页 |
2.4 知识伦理 | 第27-28页 |
2.5 知识伦理型 | 第28-30页 |
第3章 知识伦理与教育 | 第30-42页 |
3.1 知识伦理的内涵 | 第30-34页 |
3.1.1 知识伦理的本源、本体(本原)、本质 | 第30-32页 |
3.1.2 知识伦理的价值 | 第32-33页 |
3.1.3 知识伦理的特征 | 第33-34页 |
3.2 知识伦理型的历史梳理——基于其时代特征和两种主体形态角色关系的角度 | 第34-37页 |
3.3 教育的“角色”与知识伦理 | 第37-38页 |
3.3.1 教育作为手段与知识伦理 | 第37-38页 |
3.3.2 教育作为目的与知识伦理 | 第38页 |
3.4 作为教育本体的教学与知识伦理 | 第38-42页 |
3.4.1 教学内容与知识伦理 | 第39-40页 |
3.4.2 教学方式与知识伦理 | 第40-42页 |
第4章 80年代以来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知识伦理的结构和逻辑分析——以三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分析文本 | 第42-88页 |
4.1 由道德理想和规范决定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知识伦理的结构和逻辑 | 第43-86页 |
4.1.1 国家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知识结构和逻辑决定的知识伦理的结构和逻辑 | 第43-84页 |
4.1.2 由法律和制度结构和逻辑决定的知识伦理的结构和逻辑 | 第84-85页 |
4.1.3 学者专家讨论的道德理想和规范的知识伦理结构和逻辑 | 第85-86页 |
4.2 由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决定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知识伦理的结构和逻辑 | 第86-88页 |
4.2.1 教育哲学知识的知识伦理结构和逻辑 | 第86-87页 |
4.2.2 文学艺术作品的知识伦理结构和逻辑 | 第87-88页 |
第5章 基于中国教育的角度浅谈知识伦理发展的趋势和展望 | 第88-94页 |
5.1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并承认隐性(缄默)知识、本土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合法地位 | 第88-90页 |
5.2 让教育走向后现代主体间知识伦理型——一种主体间关系形态的知识伦理 | 第90页 |
5.3 在教育中实现知识伦理的终极关怀 | 第90-91页 |
5.4 建构合理的知识伦理形态,以较小的知识教学投入获得能力发展的最大效果,使知识教学和能力发展达到良性非平衡效果 | 第91-92页 |
5.5 规范小学语文知识的伦理逻辑,实现小学语文知识伦理逻辑和思维逻辑的统一,确保小学语文知识的科学性 | 第92-94页 |
结语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