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高速撞击损伤行为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空间碎片的危害及地面模拟技术 | 第9-14页 |
1.2.1 微流星体和空间碎片的危害 | 第9-12页 |
1.2.2 空间碎片撞击地面模拟试验 | 第12-13页 |
1.2.3 空间碎片撞击数值模拟 | 第13-14页 |
1.3 空间碎片撞击损伤及防护 | 第14-20页 |
1.3.1 高速撞击机械损伤分类 | 第14-15页 |
1.3.2 撞击坑形成过程 | 第15-16页 |
1.3.3 撞击坑尺寸的影响因素 | 第16-20页 |
1.4 高速撞击后金属材料组织及性能的变化 | 第20-22页 |
1.4.1 撞击坑附近组织的变化 | 第20-21页 |
1.4.2 撞击后的力学性能 | 第21-22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23-2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2.2 高速撞击过程数值模拟 | 第24-25页 |
2.3 高速撞击试验 | 第25-27页 |
2.3.1 高速撞击试验装置 | 第25页 |
2.3.2 高速撞击试验设备 | 第25-26页 |
2.3.3 撞击坑分布及尺寸观察 | 第26-27页 |
2.4 力学性能测试及微观结构观察 | 第27-29页 |
2.4.1 拉伸试验 | 第27页 |
2.4.2 金相组织观察 | 第27页 |
2.4.3 物相分析 | 第27-28页 |
2.4.4 撞击坑附近微观结构观察 | 第28页 |
2.4.5 撞击坑形貌及拉伸断口形貌观察 | 第28-29页 |
第3章 高速撞击试验装置设计 | 第29-41页 |
3.1 数值模拟参数选择 | 第29-33页 |
3.2 高速撞击试验参数的选择 | 第33-38页 |
3.2.1 前板厚度 | 第33-35页 |
3.2.2 前后板间距 | 第35页 |
3.2.3 入射弹丸直径 | 第35-37页 |
3.2.4 后板厚度 | 第37-38页 |
3.3 试样排布设计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铝合金经高速撞击后的机械损伤及力学性能 | 第41-66页 |
4.1 2A12 合金高速撞击损伤 | 第41-47页 |
4.1.1 碎片速度确定 | 第41-43页 |
4.1.2 撞击坑分布情况 | 第43-45页 |
4.1.3 撞击坑尺寸分析 | 第45-47页 |
4.2 2A12 合金高速撞击后力学性能 | 第47-53页 |
4.2.1 原始力学性能 | 第47-48页 |
4.2.2 高速撞击后的力学性能 | 第48-50页 |
4.2.3 高速撞击损伤与力学性能的关系 | 第50-53页 |
4.3 7A09 合金高速撞击损伤 | 第53-59页 |
4.3.1 碎片速度确定 | 第53-55页 |
4.3.2 撞击坑分布情况 | 第55-57页 |
4.3.3 撞击坑尺寸分析 | 第57-59页 |
4.4 7A09 合金撞击后力学性能的变化 | 第59-64页 |
4.4.1 原始力学性能 | 第59-60页 |
4.4.2 高速撞击后的力学性能 | 第60-61页 |
4.2.3 高速撞击损伤与力学性能的关系 | 第61-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铝合金高速撞击损伤机制和拉伸断裂行为 | 第66-85页 |
5.1 2A12 合金高速撞击微观损伤分析 | 第66-75页 |
5.1.1 撞击坑形貌观察 | 第66-67页 |
5.1.2 撞击坑附近物相分析 | 第67-68页 |
5.1.3 撞击坑附近微观结构 | 第68-69页 |
5.1.4 拉伸断口观察 | 第69-74页 |
5.1.5 分析与讨论 | 第74-75页 |
5.2 7A09 合金高速撞击微观损伤分析 | 第75-83页 |
5.2.1 撞击坑形貌观察 | 第75-76页 |
5.2.2 撞击坑附近物相分析 | 第76-77页 |
5.2.3 撞击坑附近微观结构 | 第77-78页 |
5.2.4 拉伸断口观察 | 第78-82页 |
5.2.5 分析讨论 | 第82-8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