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1-19页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2.3 现有研究成果的个人评述 | 第19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2 基于价值相关性的公允价值理论概述 | 第22-31页 |
2.1 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1.1 美国对公允价值的理论概述 | 第22-23页 |
2.1.2 国际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理论概述 | 第23-24页 |
2.1.3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理论概述 | 第24-25页 |
2.2 价值相关性的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2.2.1 价值相关性的理论概述 | 第25-26页 |
2.2.2 有效市场假说 | 第26页 |
2.2.3 决策有用性理论 | 第26-27页 |
2.2.4 净盈余理论 | 第27-28页 |
2.2.5 计量观 | 第28-29页 |
2.3 价值相关性实证分析的计量模型 | 第29-31页 |
2.3.1 价格模型 | 第29-30页 |
2.3.2 收益模型 | 第30-31页 |
3 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中的应用分析 | 第31-35页 |
3.1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在国外的应用 | 第31-32页 |
3.1.1 FASB关于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上的应用 | 第31页 |
3.1.2 IASB关于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上的应用 | 第31-32页 |
3.2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在国内的应用 | 第32-33页 |
3.3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应用的局限性 | 第33-35页 |
4 研究设计 | 第35-40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35-36页 |
4.2 变量选择 | 第36-38页 |
4.2.1 因变量 | 第36-37页 |
4.2.2 自变量 | 第37-38页 |
4.2.3 控制变量 | 第38页 |
4.3 模型设计 | 第38-39页 |
4.4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 第39-40页 |
5 实证检验和分析 | 第40-50页 |
5.1 假设1的实证检验和分析 | 第40-43页 |
5.1.1 模型1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0页 |
5.1.2 模型1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5.1.3 模型1的回归分析 | 第41-43页 |
5.2 假设2的实证检验和分析 | 第43-45页 |
5.2.1 模型2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3页 |
5.2.2 模型2相关性分析 | 第43-44页 |
5.2.3 模型2回归分析 | 第44-45页 |
5.3 假设3的实证检验和分析 | 第45-47页 |
5.3.1 模型3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5.3.2 模型3相关性分析 | 第46页 |
5.3.3 模型3回归分析 | 第46-47页 |
5.4 实证结论 | 第47-50页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50-5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0-53页 |
6.2.1 不断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理论体系 | 第51页 |
6.2.2 推进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 第51-52页 |
6.2.3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准 | 第52页 |
6.2.4 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 | 第52页 |
6.2.5 完善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条件 | 第52-53页 |
6.3 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 第53-56页 |
6.3.1 研究局限性 | 第53页 |
6.3.2 未来研究方向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录A | 第62-66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