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素养提高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2页
        1.1.1 研究目的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5-16页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16-17页
        1.3.1 研究方法第16页
        1.3.2 创新点第16-17页
2 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素养的相关理论第17-27页
    2.1 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第17-20页
        2.1.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第17-18页
        2.1.2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第18-19页
        2.1.3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第19-20页
    2.2 生态素养的相关理论第20-22页
        2.2.1 内涵与特征第20页
        2.2.2 基本构成第20-22页
    2.3 生态素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第22-26页
        2.3.1 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素养产生的现实条件第22-23页
        2.3.2 丰富的生态知识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第23-24页
        2.3.3 优化的生态伦理与审美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第24-25页
        2.3.4 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第25-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3 大学生生态素养存在的问题分析第27-34页
    3.1 大学生生态素养存在的问题第27-30页
        3.1.1 生态知识较缺乏第27-28页
        3.1.2 生态责任意识淡薄第28页
        3.1.3 生态伦理与审美较差第28-29页
        3.1.4 生态行为能力偏低第29-30页
    3.2 大学生生态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第30-33页
        3.2.1 高校功利性教育使生态文化教育地位弱化第30-31页
        3.2.2 社会生态文化环境缺失第31-32页
        3.2.3 现代文化生态伦理缺失第32-33页
        3.2.4 个人维护生态环境主动性缺失第33页
    3.3 本章小结第33-34页
4 提高大学生生态素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第34-48页
    4.1 高校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第34-39页
        4.1.1 进行生态危机教育第34-35页
        4.1.2 渗透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第35-36页
        4.1.3 教授生态科学知识第36-37页
        4.1.4 组织社团协会与志愿活动第37-38页
        4.1.5 建设绿色校园环境第38-39页
    4.2 社会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第39-43页
        4.2.1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的法律体系第39-40页
        4.2.2 大众传媒进行宣传与舆论监督第40-41页
        4.2.3 倡导循环经济第41-42页
        4.2.4 营造社会生态环境氛围第42-43页
    4.3 个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第43-46页
        4.3.1 改变物质享受的价值观第43-44页
        4.3.2 改变人类统治自然的观念第44-45页
        4.3.3 参加生态实践活动第45-46页
        4.3.4 践行现代理性消费第46页
    4.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结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需求层次分析的M独立学院教师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高中生对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认同研究--以广西H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