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水电梯级开发累积生态水文效应 | 第11-14页 |
1.2.2 河道内环境流量评价 | 第14-15页 |
1.2.3 河流生态修复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水电梯级开发累积生态效应理论框架体系 | 第20-32页 |
2.1 河流生态系统 | 第20-21页 |
2.1.1 河流生态系统概念与理论 | 第20-21页 |
2.1.2 河流生态系统与水文联系 | 第21页 |
2.2 河道生态环境流量理论 | 第21-23页 |
2.2.1 河流环境流量定义 | 第21-22页 |
2.2.2 河流环境水流特征 | 第22页 |
2.2.3 河流环境流量评估方法 | 第22-23页 |
2.3 水电梯级开发累积生态效应理论框架 | 第23-31页 |
2.3.1 水电梯级开发累积生态效应涵义 | 第23-24页 |
2.3.2 梯级水电工程累积影响形成机理的理论框架 | 第24-26页 |
2.3.3 梯级与单项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对比分析 | 第26-28页 |
2.3.4 水电梯级开发非生物与生物累积效应分析 | 第28-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研究区域概况及河流生态环境状况 | 第32-42页 |
3.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32-33页 |
3.1.1 水文气象 | 第32-33页 |
3.1.2 自然资源 | 第33页 |
3.2 长江流域水电开发状况 | 第33-37页 |
3.2.1 长江已建电站开发状况 | 第34-37页 |
3.2.2 长江拟建电站规划状况 | 第37页 |
3.3 河流生态环境状况 | 第37-42页 |
3.3.1 河流水生态状况 | 第37-40页 |
3.3.2 人类活动行为 | 第40-42页 |
4 长江干流生态水文情势分析 | 第42-68页 |
4.1 资料来源 | 第42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42-47页 |
4.2.1 Mann-Kendall检验法 | 第42-44页 |
4.2.2 累积距平法 | 第44页 |
4.2.3 滑动T检验法 | 第44-45页 |
4.2.4 水文指标法与变动范围法 | 第45-46页 |
4.2.5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 第46-47页 |
4.3 长江干流年均流量变化特征 | 第47-49页 |
4.3.1 年均流量趋势性检验 | 第47-48页 |
4.3.2 年均流量突变性检验 | 第48-49页 |
4.4 长江上游河流生态水文指标分析 | 第49-54页 |
4.4.1 月中值流量变化 | 第51页 |
4.4.2 年极值流量大小 | 第51-52页 |
4.4.3 年极端流量发生时间 | 第52-53页 |
4.4.4 高低流量的频率及历时 | 第53页 |
4.4.5 流量变化改变率及频率 | 第53-54页 |
4.5 长江中下游河流生态水文指标分析 | 第54-61页 |
4.5.1 月中值流量变化 | 第56-57页 |
4.5.2 年极值流量大小 | 第57-58页 |
4.5.3 年极端流量发生时间 | 第58-59页 |
4.5.4 高低流量的频率及历时 | 第59-60页 |
4.5.5 流量变化改变率及频率 | 第60-61页 |
4.6 长江干流整体水文改变度分析 | 第61-62页 |
4.7 生物多样性评价 | 第62-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5 长江干流河道内生态环境流量评估 | 第68-96页 |
5.1 长江干流环境流量指标变化分析 | 第68-78页 |
5.1.1 环境流指标概述 | 第68-69页 |
5.1.2 环境水流组成的判别 | 第69-71页 |
5.1.3 环境水流指标计算与分析 | 第71-78页 |
5.2 长江干流环境水流推荐指标评估 | 第78-95页 |
5.2.1 河道生态环境水流管理方法 | 第78-81页 |
5.2.2 河道环境水流推荐指标计算与分析 | 第81-91页 |
5.2.3 河道环境水流合理性验证 | 第91-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6 考虑下游重要生物生态保护修复措施 | 第96-102页 |
6.1 工程措施 | 第96-97页 |
6.1.1 修建综合过鱼工程设施 | 第96页 |
6.1.2 栖息地保护措施 | 第96-97页 |
6.1.3 修建分层取水口 | 第97页 |
6.2 非工程措施 | 第97-98页 |
6.2.1 人工增殖放流 | 第97-98页 |
6.2.2 实时监测与评价 | 第98页 |
6.3 管理措施 | 第98-101页 |
6.3.1 环境水流的适应性管理 | 第98-99页 |
6.3.2 生态调度措施 | 第99-100页 |
6.3.3 渔业立法和渔政措施 | 第100-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7.1 结论 | 第102-104页 |
7.2 展望 | 第104-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