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废水反渗透法深度处理工艺优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反渗透在电子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反渗透的原理 | 第11页 |
1.2.2 反渗透处理金属离子 | 第11-13页 |
1.2.3 反渗透处理微量有机物 | 第13-14页 |
1.3 反渗透膜污染 | 第14-16页 |
1.3.1 反渗透膜污染类型 | 第14-15页 |
1.3.2 反渗透膜污染影响因素 | 第15页 |
1.3.3 反渗透膜污染的控制措施 | 第15-16页 |
1.4 反渗透膜损伤 | 第16-19页 |
1.4.1 聚酰胺的氯化降解机理 | 第16-18页 |
1.4.2 耐氯性芳香聚酰胺反渗透膜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内容 | 第19-21页 |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1.5.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19-2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1-29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21-22页 |
2.1.1 平板膜装置 | 第21页 |
2.1.2 卷式膜装置 | 第21-22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2.2.1 反渗透膜 | 第22-23页 |
2.2.2 超滤膜 | 第23页 |
2.2.3 活性炭及石英砂 | 第23页 |
2.2.4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3.1 次氯酸钠对反渗透膜的损伤实验 | 第24-25页 |
2.3.2 活性炭对次氯酸钠的去除实验 | 第25页 |
2.3.3 反渗透连续动态运行实验 | 第25页 |
2.4 污染物分析方法 | 第25-29页 |
2.4.1 常规指标 | 第25-26页 |
2.4.2 微污染物 | 第26-27页 |
2.4.3 接触角 | 第27-28页 |
2.4.4 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28页 |
2.4.5 SEM 及 X 射线能谱扫描 | 第28-29页 |
第3章 电子废水 RO 法深度处理效能 | 第29-38页 |
3.1 反渗透系统去除污染物效能分析 | 第29-34页 |
3.1.1 氮、磷化合物 | 第29-31页 |
3.1.2 COD、UV254 | 第31-32页 |
3.1.3 微量有机物 | 第32-33页 |
3.1.4 次氯酸钠 | 第33-34页 |
3.1.5 电导率 | 第34页 |
3.2 膜污染及清洗效果分析 | 第34-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反渗透膜污染及膜损伤 | 第38-53页 |
4.1 反渗透膜污染 | 第38-43页 |
4.1.1 金属离子 | 第38-40页 |
4.1.2 絮凝剂 | 第40-41页 |
4.1.3 有机物 | 第41页 |
4.1.4 复合水质 | 第41-43页 |
4.2 反渗透膜损伤 | 第43-52页 |
4.2.1 接触时间的影响 | 第43-47页 |
4.2.2 原水 pH 值的影响 | 第47-50页 |
4.2.3 有效氯浓度的影响 | 第50-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反渗透膜损伤控制方法 | 第53-63页 |
5.1 活性炭对次氯酸钠的去除 | 第53-59页 |
5.1.1 有效氯浓度的影响 | 第53页 |
5.1.2 活性炭投加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5.1.3 原水 pH 值的影响 | 第55-56页 |
5.1.4 温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5.1.5 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57-59页 |
5.1.6 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59页 |
5.2 紫外光对次氯酸钠的去除 | 第59-61页 |
5.3 亚硫酸氢钠对次氯酸钠的去除 | 第61页 |
5.4 清洗剂的替换 | 第61-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研究成果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