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

榆林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及其生态安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立论依据第12-13页
    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3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 技术路线图第14-18页
第二章 研究综述第18-44页
    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概述第18-22页
        2.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第18页
        2.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容第18-20页
        2.1.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方法第20-22页
    2.2 生态安全概述第22-28页
        2.2.1 生态安全的概念第22-24页
        2.2.2 生态安全的特点第24-25页
        2.2.3 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第25-28页
    2.3 生态安全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8-35页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8-30页
        2.3.2 生态经济理论第30-31页
        2.3.3 生态系统理论第31-33页
        2.3.4 生态安全预警理论第33页
        2.3.5 控制论第33-35页
    2.4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35-44页
        2.4.1 国外研究进展第35-38页
        2.4.2 国内研究进展第38-44页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第44-54页
    3.1 自然环境概况第45-49页
        3.1.1 地质地貌特征第45-46页
        3.1.2 气候特征第46页
        3.1.3 水资源状况第46-47页
        3.1.4 土壤类型第47-48页
        3.1.5 植被状况第48-49页
        3.1.6 矿产资源状况第49页
    3.2 社会经济概况第49-51页
    3.3 生态环境概况第51-54页
第四章 榆林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及其价值评估第54-104页
    4.1 概述第54页
    4.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十年变化分析第54-82页
        4.2.1 目标与任务第54-55页
        4.2.2 数据来源第55-56页
        4.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指标体系第56-57页
        4.2.4 土壤保持功能变化分析第57-61页
        4.2.5 水源涵养功能变化分析第61-64页
        4.2.6 防风固沙功能变化分析第64-69页
        4.2.7 碳固定功能变化分析第69-77页
        4.2.8 产品供给功能变化分析第77-81页
        4.2.9 结论第81-82页
    4.3 基于GIS和AHP的榆林市生态系统整体服务功能评价第82-95页
        4.3.1 层次分析法第82-84页
        4.3.2 GIS空间分析第84-85页
        4.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85-86页
        4.3.4 结果分析第86-94页
        4.3.5 结论第94-95页
    4.4 榆林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十年评估第95-102页
        4.4.1 有关概念第95页
        4.4.2 数据处理第95-98页
        4.4.3 榆林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结果分析第98-101页
        4.4.4 结论第101-102页
    4.5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五章 榆林市生态安全评价第104-130页
    5.1 生态安全评价概述第104-105页
    5.2 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第105-106页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第106-110页
        5.3.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第106-107页
        5.3.2 指标体系框架第107-110页
    5.4 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安全评价第110-122页
        5.4.1 指标分析第110-113页
        5.4.2 评价结果及分析第113-122页
    5.5 基于灰色理论的生态安全评价第122-128页
        5.5.1 评价原理第122-124页
        5.5.2 动态趋势分析法第124-125页
        5.5.3 评价分析第125-128页
    5.6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第六章 榆林市生态安全预警第130-142页
    6.1 生态安全预警内涵与理论基础第130-131页
    6.2 预测模型的选择第131-133页
        6.2.1 回归预测模型及检验方法第131-132页
        6.2.2 灰色预测模型及检验方法第132-133页
    6.3 回归预测第133-137页
        6.3.1 建立预测模型第133-136页
        6.3.2 预测结果第136-137页
    6.4 灰色预测第137-141页
        6.4.1 模型原理第138-139页
        6.4.2 预测结果第139-141页
    6.5 本章小结第141-142页
第七章 生态安全对策研究第142-150页
    7.1 加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治理第142-143页
        7.1.1 保护好天然植被第142页
        7.1.2 有针对性开展生态环境恢复工作第142页
        7.1.3 加强油田开发区块周边水土保持工作第142-143页
    7.2 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管理第143-144页
        7.2.1 水资源综合利用第143页
        7.2.2 水污染的控制与治理第143-144页
        7.2.3 提高节水高效农业发展水平第144页
    7.3 加强矿山生态安全建设第144-145页
        7.3.1 强化榆林市矿山的生态安全规划水平第144-145页
        7.3.2 强化榆林市现有矿山的生态安全整治工作第145页
        7.3.3 强化对榆林市废弃矿山的复垦及整治第145页
    7.4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煤企可持续发展第145-146页
        7.4.1 确保煤企环评报告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第145-146页
        7.4.2 深化煤企科技创新水平第146页
        7.4.3 鼓励煤企采用洁净煤技术第146页
    7.5 坚持榆林资源开发与资源节约并举第146-147页
        7.5.1 加强榆林节能基础设施建设第146页
        7.5.2 加快推进榆林企业节能降耗第146-147页
    7.6 加强榆林市生态安全法律法规及监管体系建设第147页
        7.6.1 加强榆林市生态安全的法律法规建设第147页
        7.6.2 建立和完善榆林市污染物减排监测及考核体系第147页
        7.6.3 加强对榆林市污染源的整治和监管力度第147页
    7.7 控制榆林市人口数量,增强公众环保意识第147-150页
        7.7.1 限制人口数量过快增长第147-148页
        7.7.2 加大生态安全宣传第148-150页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第150-154页
    8.1 结论第150-151页
    8.2 创新点第151-152页
    8.3 今后研究的方向第152-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7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72-174页
致谢第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沥青路面多尺度力学分析方法及模型研究
下一篇:预处理促进剩余污泥发酵制取短链脂肪酸的效能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