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技术方法论文

预处理促进剩余污泥发酵制取短链脂肪酸的效能及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5-35页
    1.1 课题来源第15页
    1.2 剩余污泥资源化途径及研究现状第15-22页
        1.2.1 剩余污泥的基本组成分析第17-18页
        1.2.2 剩余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第18-19页
        1.2.3 剩余污泥生产生物燃料第19页
        1.2.4 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第19-20页
        1.2.5 以污泥作为能源和原料生产水泥和建筑材料第20-22页
    1.3 剩余污泥预处理研究现状第22-28页
        1.3.1 物理预处理第22-24页
        1.3.2 化学预处理第24-28页
        1.3.3 生物预处理第28页
    1.4 剩余污泥产酸发酵的研究现状第28-32页
        1.4.1 污泥厌氧处理的原理第28-29页
        1.4.2 污泥厌氧发酵的影响因素第29-32页
    1.5 问题的提出第32-33页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33-35页
        1.6.1 主要研究内容第33-34页
        1.6.2 技术路线第34-35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5-47页
    2.1 实验装置及操作方法第35-38页
        2.1.1 双频率超声装置第35页
        2.1.2 序批式污泥发酵产酸装置第35-36页
        2.1.3 半连续流污泥发酵产酸装置第36-37页
        2.1.4 单极室MEC 反应器第37-38页
    2.2 试验材料第38-40页
        2.2.1 剩余污泥来源及性质第38-39页
        2.2.2 外碳源来源及性质第39页
        2.2.3 鼠李糖脂结构及实验设置第39-40页
        2.2.4 皂苷的结构组成及实验设置第40页
    2.3 分析检测方法第40-44页
        2.3.1 短链挥发酸测定第40-41页
        2.3.2 生物气(H_2、CH_4、CO_2)测定第41页
        2.3.3 溶解性有机物测定第41-42页
        2.3.4 胞外聚合物提取第42页
        2.3.5 水解酶活性测定第42-43页
        2.3.6 化学官能团变化测定第43页
        2.3.7 荧光信号物质测定第43-44页
        2.3.8 其他测试项目及方法第44页
    2.4 剩余污泥群落结构分析第44-45页
        2.4.1 16S rDNA基因扩增第44-45页
        2.4.2 细菌多样性分析第45页
        2.4.3 高通量16S rRNA 基因焦磷酸测序第45页
    2.5 分析指标第45-47页
第3章 提高剩余污泥溶胞性能的预处理方法及策略第47-76页
    3.1 引言第47页
    3.2 超声频率对剩余污泥溶胞及酸化性能的影响第47-55页
        3.2.1 超声频率对污泥溶胞率及颗粒性有机物溶出的影响第47-50页
        3.2.2 超声频率对短链挥发酸产量及分布的影响第50-55页
    3.3 鼠李糖脂对剩余污泥产酸的促进作用第55-63页
        3.3.1 挥发酸产量和组成影响第56-58页
        3.3.2 颗粒性有机物的水解第58页
        3.3.3 胞外水解酶活性及SCFAs累积机理解析第58-61页
        3.3.4 鼠李糖脂的可行性及原位合成分析第61-63页
    3.4 皂苷对剩余污泥酸化性能提升的影响第63-74页
        3.4.1 剩余污泥厌氧水解过程的强化作用第64-65页
        3.4.2 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剥离分析第65-69页
        3.4.3 挥发酸产量及组成影响第69-71页
        3.4.4 皂苷促进污泥厌氧消化速率的机理解析第71-73页
        3.4.5 皂苷预处理的可行性分析第73-74页
    3.5 预处理方法比较及优势分析第74页
    3.6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4章 外碳源调质对剩余污泥发酵产酸及蛋白质降解转化的影响第76-94页
    4.1 引言第76页
    4.2 外碳源调质对污泥颗粒性有机质水解的促进作用第76-83页
        4.2.1 剩余污泥预处理及外碳源的性质第76-78页
        4.2.2 溶解性COD的变化第78-79页
        4.2.3 溶解性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的变化第79-82页
        4.2.4 胞外水解酶活性第82-83页
    4.3 外碳源调质对剩余污泥发酵产酸的影响第83-86页
        4.3.1 不同SRT下挥发酸(SCFAs)浓度的变化第83-85页
        4.3.2 挥发酸组分分析第85-86页
    4.4 剩余污泥减量分析第86-87页
    4.5 污泥发酵过程中无机盐的释放及官能团分析第87-91页
        4.5.1 氨氮及磷的释放第87-90页
        4.5.2 化学官能团分析第90-91页
    4.6 污泥溶解性有机物的荧光物质分析第91-93页
    4.7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5章 微生物电解池验证污泥发酵液中短链挥发酸的可利用性第94-114页
    5.1 引言第94页
    5.2 底物浓度对MEC利用污泥发酵液产氢效率的影响第94-99页
        5.2.1 双频率超声预处理污泥厌氧发酵液制备第94-96页
        5.2.2 MEC阳极的富集和启动第96-97页
        5.2.3 氢气产率及能量收益第97-98页
        5.2.4 污泥发酵液有机质的利用第98-99页
    5.3 AD-MEC利用表面活性剂预处理污泥产氢第99-112页
        5.3.1 表面活性剂促进剩余污泥AD阶段颗粒有机质的转化第99-103页
        5.3.2 表面活性剂预处理剩余污泥的荧光信号物质分析第103-105页
        5.3.3 污泥群落结构响应及解析第105-109页
        5.3.4 MEC利用不同表面活性剂处理的污泥发酵液产氢第109-112页
    5.4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结论第114-116页
建议和展望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3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35-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个人简历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榆林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及其生态安全
下一篇:含油气盆地输导体系特征及其控藏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