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钢论文--钢的组织与性能论文

考虑预应变和烘烤影响的TRIP钢疲劳性能实验及寿命预测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目录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2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来源第14-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7页
        1.1.2 课题来源第17页
    1.2 TRIP 钢疲劳性能研究现状综述第17-28页
        1.2.1 残余奥氏体应变诱发相变动力学研究第17-20页
        1.2.2 循环变形行为研究第20-23页
        1.2.3 疲劳寿命研究第23-28页
        1.2.4 局部应变—寿命模型研究第28页
    1.3 研究现状总结第28-30页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30-32页
        1.4.1 研究目标第30页
        1.4.2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30-32页
第二章 TRIP 钢静力学性能研究第32-46页
    2.1 引言第32页
    2.2 TRIP 钢板料微观组织第32-34页
    2.3 退火态 TRIP 钢静力学性能第34-37页
    2.4 预应变对 TRIP 钢静力学性能的影响第37-41页
    2.5 烘烤态 TRIP 钢静力学性能规律分析第41-45页
    2.6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残余奥氏体循环加载相变动力学建模第46-56页
    3.1 引言第46页
    3.2 实验系统及方案第46-48页
    3.3 退火态板料循环加载相变动力学建模第48-51页
    3.4 考虑预应变效应的循环加载相变动力学预测模型第51-54页
        3.4.1 预应变过程中的单调加载相变动力学分析第51-52页
        3.4.2 考虑预应变的循环加载相变动力学建模第52-54页
    3.5 烘烤态板料循环加载相变动力学分析第54-55页
    3.6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TRIP 钢循环变形行为及循环应力—应变预测模型第56-84页
    4.1 引言第56页
    4.2 疲劳性能实验条件第56-58页
    4.3 TRIP 钢循环变形行为分析第58-69页
        4.3.1 退火态 TRIP 钢循环变形行为第58-62页
        4.3.2 预应变对 TRIP 钢循环变形行为的影响第62-66页
        4.3.3 烘烤态 TRIP 钢循环变形行为分析第66-69页
    4.4 TRIP 钢循环应力—应变预测模型构建第69-81页
        4.4.1 退火态 TRIP 钢循环应力—应变模型第70-71页
        4.4.2 考虑预应变效应的 TRIP 钢循环应力—应变预测模型第71-75页
        4.4.3 考虑烘烤效应的 TRIP 钢循环应力—应变预测模型第75-81页
    4.5 本章小结第81-84页
第五章 TRIP 钢应变—寿命预测模型研究第84-100页
    5.1 引言第84页
    5.2 退火态 TRIP 钢应变—寿命模型第84-88页
        5.2.1 退火态 TRIP 钢应变寿命性能第84-85页
        5.2.2 退火态 TRIP 钢应变—寿命模型第85-88页
    5.3 考虑预应变效应的 TRIP 钢应变—寿命预测模型第88-93页
        5.3.1 预应变对 TRIP 钢应变寿命性能的影响第88-89页
        5.3.2 预应变 TRIP 钢应变—寿命预测模型构建第89-93页
    5.4 考虑烘烤效应的 TRIP 钢应变—寿命预测模型第93-98页
        5.4.1 烘烤对 TRIP 钢应变寿命性能的影响第93-95页
        5.4.2 烘烤态 TRIP 钢应变—寿命预测模型构建第95-98页
    5.5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六章 TRIP 钢车身零件疲劳耐久性预测应用研究第100-112页
    6.1 引言第100页
    6.2 车身零件冲压成形仿真建模第100-103页
    6.3 单位激励下车身应力、应变场计算第103-106页
    6.4 考虑制造效应的 TRIP 钢车身零件疲劳寿命预测第106-110页
        6.4.1 组合路谱第106-107页
        6.4.2 TRIP 钢局部应变—寿命预测模型应用策略第107-108页
        6.4.3 结果分析第108-110页
    6.5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2-116页
    7.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第112-113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13-114页
    7.3 研究展望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6页
致谢第126-12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专利申请第128-129页
附件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强钢车铣加工中工件温度场建模与试验研究
下一篇:二维纳米片基表面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选择识别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