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含氟含铬废水及含铬废渣的综合处理处置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7-37页
    1.1 含氟废水的产生及危害第17-18页
    1.2 含氟废水处理方法第18-20页
        1.2.1 化学沉淀法第18-19页
        1.2.2 吸附法第19-20页
        1.2.3 电絮凝法第20页
    1.3 含铬废水的产生及危害第20-22页
    1.4 含铬废水的处理方法第22-26页
        1.4.1 物理法第22-23页
        1.4.2 化学法第23-25页
        1.4.3 电解法第25-26页
        1.4.4 生物法第26页
    1.5 含铬废渣处理技术研究进展第26-30页
        1.5.1 干法解毒第27-28页
        1.5.2 湿法解毒第28页
        1.5.3 微生物解毒第28-29页
        1.5.4 稳定化/固定化第29-30页
        1.5.5 综合利用第30页
    1.6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第30-37页
        1.6.1 背景意义第30-34页
        1.6.2 研究内容第34-37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7-52页
    2.1 实验材料第37-42页
        2.1.1 化学试剂第37-38页
        2.1.2 硅酸盐胶凝材料第38-41页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41-42页
    2.2 实验方法第42-47页
        2.2.1 钙盐混凝沉淀实验第42页
        2.2.2 加载絮凝中试试验第42-43页
        2.2.3 水溶液中Fe(II)/Cr(VI)氧化还原实验第43-45页
        2.2.4 水溶液中Na_2SO_3/Cr(VI)氧化还原实验第45页
        2.2.5 铬渣的酸浸出实验第45页
        2.2.6 铬渣固定化实验第45-47页
    2.3 分析方法第47-52页
        2.3.1 F-的测定第47页
        2.3.2 铬渣pH值的测定第47页
        2.3.3 Cr(VI)的测定第47-48页
        2.3.4 总铬的测定第48-49页
        2.3.5 毒性浸出分析第49-50页
        2.3.6 化学元素组成分析第50页
        2.3.7 物相分析第50-51页
        2.3.8 扫描电镜分析第51页
        2.3.9 热重分析第51页
        2.3.10 红外分析第51-52页
第3章 加载絮凝处理含氟废水的效能第52-77页
    3.1 引言第52-53页
    3.2 钙盐沉淀法除氟原理第53-58页
    3.3 混凝沉淀处理含氟废水的效能第58-65页
        3.3.1 混凝剂种类对除氟除浊效果的影响第58-59页
        3.3.2 最佳混凝pH范围的确定第59-60页
        3.3.3 投加PAM对混凝除氟除浊效果的影响第60-61页
        3.3.4 混凝沉淀法除氟除浊作用机理分析第61-65页
    3.4 加载絮凝工艺处理含氟废水的中试研究第65-75页
        3.4.1 中试运行原水水质条件第66-67页
        3.4.2 化学反应池pH值的影响第67-68页
        3.4.3 污泥回流比的影响第68-70页
        3.4.4 混凝沉淀去除CaF_2第70-74页
        3.4.5 最优化工艺参数运行试验第74-75页
    3.5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4章 还原法处理含铬废水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第77-91页
    4.1 引言第77-78页
    4.2 水溶液中Cr的形态分布第78-79页
    4.3 Fe(II)与Cr(VI)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第79-83页
    4.4 亚硫酸盐与Cr(VI)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第83-88页
        4.4.1 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及动力学第83-86页
        4.4.2 反应级数的确定第86-88页
    4.5 Fe(II)与亚硫酸盐还原Cr(VI)比较第88-89页
    4.6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5章 含铬废渣物化性质表征及酸浸出特性第91-107页
    5.1 引言第91页
    5.2 铬渣物化性质表征第91-98页
        5.2.1 pH值测定第92页
        5.2.2 化学组成分析第92-93页
        5.2.3 物相组成分析第93-95页
        5.2.4 红外分析第95页
        5.2.5 热重分析第95-96页
        5.2.6 铬渣SEM分析第96-98页
    5.3 铬渣酸浸出特性第98-105页
        5.3.1 浸出毒性实验第98-100页
        5.3.2 铬渣的酸中和能力第100-105页
    5.4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6章 含铬废渣的稳定化与固定化第107-162页
    6.1 引言第107-108页
    6.2 普通硅酸盐水泥固定含铬废渣的效果第108-128页
        6.2.1 单独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固定含铬废渣的效果第108-115页
        6.2.2 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加矿渣固定含铬废渣的效果第115-121页
        6.2.3 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加粉煤灰固定含铬废渣的效果第121-128页
    6.3 碱激发矿渣对含铬废渣的固定效能第128-144页
        6.3.1 Ca(OH)_2/矿渣体系固定含铬废渣第128-134页
        6.3.2 Na_2SiO_3/矿渣体系固定含铬废渣第134-144页
    6.4 硅酸盐固定材料的优选第144-145页
    6.5 Fe(II)还原/Ca(OH)_2激发矿渣稳定固定化的效能第145-160页
        6.5.1 铬渣掺加量的影响第146-150页
        6.5.2 酸投量的影响第150-155页
        6.5.3 Fe(II)投量的影响第155-160页
    6.6 本章小结第160-162页
第7章 工业园区废水废渣综合处理处置第162-174页
    7.1 引言第162-163页
    7.2 工业园区废水处理改造第163-170页
        7.2.1 废水处理工艺改造方案第163-164页
        7.2.2 废水处理工艺改造前后处理效能对比第164-169页
        7.2.3 经济效益分析第169-170页
    7.3 工业园区废渣处理处置方案第170-173页
        7.3.1 处理工艺流程第170-171页
        7.3.2 经济效益分析第171-173页
    7.4 本章小结第173-174页
结论第174-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8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89-192页
致谢第192-193页
个人简历第193页

论文共1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研究
下一篇:低氧活性污泥法除污及污泥减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