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进展与述评 | 第25-42页 |
2.1 城市群理论综述 | 第25-30页 |
2.1.1 国外对城市群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2.1.2 国内对城市群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2.1.3 城市群研究综合述评 | 第29-30页 |
2.2 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研究综述 | 第30-33页 |
2.2.1 国内外对区域生态经济学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2.2.2 区域生态经济学研究综合述评 | 第32-33页 |
2.3 生态承载力理论研究综述 | 第33-36页 |
2.3.1 国外对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 | 第33-34页 |
2.3.2 国内对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 | 第34页 |
2.3.3 生态承载力研究综合述评 | 第34-36页 |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 第36-41页 |
2.4.1 国外对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 第36-38页 |
2.4.2 国内对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 第38-40页 |
2.4.3 可持续发展研究综合述评 | 第40-41页 |
2.5 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耦合研究综述 | 第41-42页 |
第3章 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的机理分析 | 第42-56页 |
3.1 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分析 | 第42-45页 |
3.2 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分析 | 第45-47页 |
3.3 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的机制分析 | 第47-52页 |
3.3.1 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的承载机制 | 第47-50页 |
3.3.2 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 | 第50-51页 |
3.3.3 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控机制 | 第51-52页 |
3.4 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评价 | 第52-55页 |
3.4.1 生态经济系统健康 | 第53-54页 |
3.4.2 生态安全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生态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 | 第56-78页 |
4.1 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复合LOGISTIC发展模型 | 第56-58页 |
4.2 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模型 | 第58-65页 |
4.2.1 能值分析的生态承载力复合模型 | 第58-61页 |
4.2.2 基于能值改进生态足迹的生态承载力复合模型 | 第61-65页 |
4.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 | 第65-76页 |
4.3.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研究框架 | 第65-67页 |
4.3.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 第67-69页 |
4.3.3 指标体系层次分析 | 第69-72页 |
4.3.4 权重的确定 | 第72-74页 |
4.3.5 数据标准化 | 第74页 |
4.3.6 定量评估模型 | 第74-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5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核算 | 第78-120页 |
5.1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分析 | 第78-91页 |
5.1.1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分析 | 第79-87页 |
5.1.2 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经济系统分析 | 第87-90页 |
5.1.3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问题 | 第90-91页 |
5.2 长株潭城市群复合LOGISTIC发展曲线 | 第91-92页 |
5.3 基于能值分析的长株潭城市群演变态势分析 | 第92-107页 |
5.3.1 基于能值分析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演变态势分析 | 第92-100页 |
5.3.2 基于能值分析的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的生态经济系统的比较 | 第100-107页 |
5.4 基于能值改进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足迹演变态势分析 | 第107-116页 |
5.4.1 基于能值改进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足迹的计算 | 第108-111页 |
5.4.2 基于能值改进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 第111-114页 |
5.4.3 生态盈亏的计算与可持续性分析 | 第114-116页 |
5.5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核算 | 第116-11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6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状况未来动态预测及评价 | 第120-133页 |
6.1 生态承载力未来预测情景规划和条件分析 | 第120-128页 |
6.1.1 生态承载力未来情景规划的构思和城市群国内外发展模式分析 | 第120-123页 |
6.1.2 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机遇和功能定位 | 第123-124页 |
6.1.3 长株潭城市群“环境曲线”和跨越式发展 | 第124-128页 |
6.2 长株潭城市群未来可选发展方案设计和优化方案的确定 | 第128-131页 |
6.2.1 长株潭城市群未来可选发展方案设计 | 第128-130页 |
6.2.2 长株潭城市群优化方案的确定 | 第130-13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7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改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的措施和对策 | 第133-165页 |
7.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改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导向措施 | 第134-147页 |
7.1.1 系统视角的导向 | 第134-136页 |
7.1.2 规划视角的导向 | 第136-137页 |
7.1.3 空间视角的导向 | 第137-145页 |
7.1.4 响应视角的导向 | 第145-147页 |
7.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提高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推进路径 | 第147-151页 |
7.2.1 走创新发展之路,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调控 | 第147-148页 |
7.2.2 走集约发展之路,优化能值结构 | 第148-149页 |
7.2.3 走融合发展之路,促进能值匹配 | 第149-150页 |
7.2.4 走绿色发展之路,增加生态承载力 | 第150-151页 |
7.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改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对策 | 第151-163页 |
7.3.1 基于logistic发展曲线的长株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151-152页 |
7.3.2 基于能值分析的长株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152-155页 |
7.3.3 基于能值改进生态足迹的长株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155-156页 |
7.3.4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改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对策 | 第156-161页 |
7.3.5 基于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161-162页 |
7.3.6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162-16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63-165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5-171页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65-167页 |
8.2 创新点 | 第167-169页 |
8.3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169-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7页 |
附录 | 第187-1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195-197页 |
致谢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