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31页 |
1.1 活性污泥法的特点及应用 | 第13页 |
1.2 活性污泥法的主要不足 | 第13-15页 |
1.2.1 活性污泥法污泥膨胀问题 | 第13-14页 |
1.2.2 活性污泥法高能耗问题 | 第14-15页 |
1.2.3 剩余污泥产量大的问题 | 第15页 |
1.3 低溶解氧(DO)活性污泥工艺 | 第15-28页 |
1.3.1 低溶解氧活性污泥工艺除污特性 | 第16-18页 |
1.3.2 低溶解氧活性污泥工艺的稳定性 | 第18页 |
1.3.3 低溶解氧活性污泥工艺的节能性 | 第18-19页 |
1.3.4 低溶解氧环境条件下的生物特性 | 第19页 |
1.3.5 低溶解氧环境条件下的污泥减量特性 | 第19-26页 |
1.3.6 低溶解氧环境条件下污泥减量评价 | 第26-28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9-31页 |
2 低浓度溶解氧条件下反应器的除污效果及稳定性 | 第31-61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2.2.1 试验装置 | 第31-33页 |
2.2.2 试验用水 | 第33页 |
2.2.3 试验方案 | 第33页 |
2.2.4 检测方法 | 第33-34页 |
2.3 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34-38页 |
2.3.1 SBR 反应器曝气量的确定 | 第34-35页 |
2.3.2 SBR 反应器 HRT 的确定 | 第35-36页 |
2.3.3 反应器 HRT 的确定的依据 | 第36-37页 |
2.3.4 低溶解氧条件下活性污泥的驯化方案 | 第37页 |
2.3.5 温度对反应器污染物去除影响的实验方案 | 第37-38页 |
2.4 低溶解氧条件下活性污泥工艺的稳定性和污染物去除 | 第38-46页 |
2.4.1 低溶解氧条件下反应器对 COD 去除影响 | 第38-39页 |
2.4.2 低溶解氧条件下反应器对氮去除影响 | 第39-40页 |
2.4.3 低溶解氧条件下反应器对氮转化影响 | 第40-43页 |
2.4.4 低溶解氧条件下反应器对总磷去除影响 | 第43-45页 |
2.4.5 低溶解氧条件下对污泥稳定性影响 | 第45-46页 |
2.5 低氧条件下温度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6-53页 |
2.5.1 低氧条件下温度对反应器去除 COD 影响 | 第47-48页 |
2.5.2 低氧条件下温度对反应器除氮影响 | 第48-50页 |
2.5.3 低氧条件下温度对反应器的氮转化影响 | 第50-51页 |
2.5.4 低氧条件下温度对反应器除磷影响 | 第51-53页 |
2.6 低氧低 F/M 比环境下污泥的稳定性模拟 | 第53-58页 |
2.6.1 反应器的低氧低 F/M 比环境 | 第53页 |
2.6.2 单限制条件下活性污泥内菌种的竞争 | 第53-54页 |
2.6.3 多限制条件下活性污泥内菌种的竞争 | 第54-55页 |
2.6.4 低氧低 F/M 比对污泥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2.6.5 低 DO、低 F/M 稳定性模型 | 第56-57页 |
2.6.6 活性污泥内菌种竞争及稳定性分析 | 第57-58页 |
2.7 小结 | 第58-61页 |
3 低氧条件下污泥性能及污泥产率的研究 | 第61-89页 |
3.1 引言 | 第61页 |
3.2 试验方案 | 第61-63页 |
3.2.1 测试指标 | 第61-63页 |
3.3 生物量平衡分析及 SRT 在污泥工艺中的作用 | 第63-67页 |
3.4 低氧条件下 SRT 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及污泥产率的影响 | 第67-73页 |
3.4.1 低氧条件下 SRT 对反应器去除 COD 影响 | 第67-68页 |
3.4.2 低氧条件下 SRT 对反应器除氮影响 | 第68-69页 |
3.4.3 低氧条件下 SRT 对反应器氮转化影响 | 第69-71页 |
3.4.4 低氧条件下 SRT 对反应器除磷影响 | 第71页 |
3.4.5 低氧条件下 SRT 对反应器污泥产率影响 | 第71-73页 |
3.5 低氧污泥减量机理研究 | 第73-86页 |
3.5.1 污泥表观产率的研究 | 第73-75页 |
3.5.2 污泥性状的研究 | 第75-80页 |
3.5.3 污泥真实产率的研究 | 第80-81页 |
3.5.4 污泥衰减率的研究 | 第81-82页 |
3.5.5 污泥水解(溶胞)的研究 | 第82-86页 |
3.5.6 低氧及参照条件下生物量的平衡分析 | 第86页 |
3.6 小结 | 第86-89页 |
4 低氧条件下反应器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 第89-121页 |
4.1 引言 | 第89页 |
4.2 454 高通量测序方法 | 第89-91页 |
4.2.1 系统分类学 | 第90-91页 |
4.3 低氧及参照污泥样品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 第91-95页 |
4.3.1 低氧及参照污泥样品细菌群落分析 | 第91-92页 |
4.3.2 低氧及参照污泥样品细菌门类分析 | 第92-95页 |
4.4 污泥减量相关细菌分析 | 第95-103页 |
4.4.1 活性污泥微生物的生长性质 | 第95-100页 |
4.4.2 活性污泥微生物的衰亡 | 第100页 |
4.4.3 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水解 | 第100-103页 |
4.5 脱氮类细菌分析 | 第103-110页 |
4.5.1 AOB 细菌 | 第103-105页 |
4.5.2 NOB 细菌 | 第105-106页 |
4.5.3 反硝化细菌 | 第106-109页 |
4.5.4 厌氧氨氧化类细菌 | 第109-110页 |
4.6 除磷类细菌分析 | 第110-112页 |
4.7 活性污泥胞外蛋白质的分离及鉴定 | 第112-118页 |
4.7.1 活性污泥胞外蛋白质的提取及纯化方法 | 第112-115页 |
4.7.2 SDSPAGE 电泳分析 | 第115-116页 |
4.7.3 LCMS 法鉴定污泥胞外蛋白 | 第116-118页 |
4.8 小结 | 第118-121页 |
5 反应器的数学模拟分析 | 第121-145页 |
5.1 引言 | 第121页 |
5.2 低溶解氧与参照反应器数学模型的构建 | 第121-131页 |
5.2.1 活性污泥法反应器数学模型分析 | 第121-123页 |
5.2.2 SMP-ASM3 模型基质代谢途径 | 第123-125页 |
5.2.3 SMP-ASM3 模型中组分及定义 | 第125-126页 |
5.2.4 SMP-ASM3 模型涉及的反应过程 | 第126-131页 |
5.3 SMP-ASM3 模型化学计量矩阵与组分矩阵 | 第131-135页 |
5.4 SBR-SMP-ASM3 模型构建 | 第135-143页 |
5.4.1 SBR-ASM3-SMP 模型物料衡算 | 第135-138页 |
5.4.2 SBR-ASM3-SMP 模型 | 第138-140页 |
5.4.3 SBR-ASM3-SMP 工艺模型模拟 | 第140-143页 |
5.5 小结 | 第143-145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145-149页 |
6.1 结论 | 第145-147页 |
6.2 创新点 | 第147-149页 |
致谢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4页 |
附录 | 第164-182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64页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64-165页 |
附表 | 第165-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