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2页 |
1 血小板减少症 | 第8页 |
2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传统方法及药物 | 第8-11页 |
2.1 血小板输注治疗 | 第8页 |
2.2 血浆置换治疗 | 第8-9页 |
2.3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 第9页 |
2.4 免疫抑制剂 | 第9-11页 |
2.5 中药、天然药物 | 第11页 |
3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融合蛋白类药物 | 第11-16页 |
3.1 促血小板生成因子(thrombopoietin,TPO) | 第11-15页 |
3.2 白细胞介素-11(interleukin-11,IL-11) | 第15-16页 |
3.3 c-MPL受体的新配体 | 第16页 |
4 融合蛋白类药物的表达及条件优化研究 | 第16-20页 |
4.1 原核表达系统 | 第16-18页 |
4.2 酵母表达系统 | 第18-20页 |
5 立论依据 | 第20-22页 |
第二章 TMP-HSA酵母整合型表达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 第22-45页 |
1 材料 | 第22-24页 |
1.1 试剂 | 第22-23页 |
1.2 菌株与载体 | 第23页 |
1.3 溶液的配制 | 第23-24页 |
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2 方法 | 第24-30页 |
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5页 |
2.2 含有pcDNA3.1-13、14、15、16重组质粒的TOP10菌株复苏及质粒提取 | 第25-26页 |
2.3 pcDNA3.1-13、14、15、16重组质粒及pPinkα-HC表达载体的双酶切 | 第26-27页 |
2.4 pcDNA3.1-13、14、15、16重组质粒及pPinkα-HC表达载体双酶切产物的胶回收 | 第27页 |
2.5 PCR扩增a-factor-TPO及Xba Ⅰ -HSA-Kpn Ⅰ片段 | 第27-28页 |
2.6 PCR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 第28页 |
2.7 PCR产物的双酶切 | 第28-30页 |
2.8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 第30页 |
2.9 连接产物电转化TOP10感受态 | 第30页 |
2.10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0页 |
3 结果 | 第30-32页 |
3.1 pPinkα-13、14、15、16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30-31页 |
3.2 pPinka-13、14、15、16的单酶切鉴定 | 第31-32页 |
3.3 pPinka-13、14、15、16的测序 | 第32页 |
4 讨论 | 第32-45页 |
1 材料 | 第34-37页 |
1.1 试剂 | 第34-35页 |
1.2 菌株 | 第35页 |
1.3 培养液的配制 | 第35-36页 |
1.4 SDS-PAGE溶液的配制 | 第36页 |
1.5 考马斯亮蓝染色系统 | 第36-37页 |
1.6 Western-blot溶液的配制 | 第37页 |
1.7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7页 |
2 方法 | 第37-40页 |
2.1 携带目的基因的重组酵母的构建 | 第37-38页 |
2.2 重组酵母细胞的诱导表达 | 第38-39页 |
2.3 表达上清的SDS-PAGE分析 | 第39页 |
2.4 考马斯亮蓝染色与脱色 | 第39页 |
2.5 表达上清的Western-blot分析 | 第39-40页 |
3 结果 | 第40-43页 |
3.1 重组质粒的线性化 | 第40-41页 |
3.2 高拷贝整合子的筛选 | 第41页 |
3.3 表达上清的SDS-PAGE分析 | 第41-42页 |
3.4 表达上清的Western-blot分析 | 第42-43页 |
4 讨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摇瓶小量表达目的蛋白条件优化 | 第45-48页 |
1 材料 | 第45-46页 |
1.1 试剂 | 第45-46页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6页 |
2 方法 | 第46页 |
2.1 甲醇诱导浓度的优化 | 第46页 |
2.2 诱导温度的优化 | 第46页 |
3 结果 | 第46-47页 |
3.1 不同甲醇诱导浓度对目的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 不同诱导温度对目的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第47页 |
4 讨论 | 第47-48页 |
总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