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密度表面肌电的吞咽功能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高密度表面吞咽肌电数据预处理与可视化 | 第16-23页 |
2.1 概述 | 第16页 |
2.2 电极排布 | 第16-17页 |
2.3 高密度肌电信号质量评估 | 第17-19页 |
2.4 滤波处理 | 第19-20页 |
2.5 可视化实现 | 第20-22页 |
2.5.1 动态表面肌电电势图绘制 | 第20-21页 |
2.5.2 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盲源分离方法在吞咽评价中的应用 | 第23-35页 |
3.1 概述 | 第23页 |
3.2 主成分分析算法 | 第23-24页 |
3.3 独立成分分析算法 | 第24-29页 |
3.3.1 ICA算法的数学模型 | 第25-26页 |
3.3.2 基于负熵的FastICA算法 | 第26-29页 |
3.4 算法结果的评价与优化 | 第29-32页 |
3.4.1 聚类 | 第30-31页 |
3.4.2 可视化 | 第31-32页 |
3.5 高密度表面肌电信号后处理 | 第32-34页 |
3.5.1 波形图绘制 | 第32-33页 |
3.5.2 包络图绘制 | 第33页 |
3.5.3 权重图绘制 | 第33-34页 |
3.5.4 多组ICA结果表达 | 第3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溯源定位方法在吞咽评价中的应用 | 第35-48页 |
4.1 概述 | 第35页 |
4.2 模型建立 | 第35-39页 |
4.2.1 核磁共振影像拍摄 | 第36-37页 |
4.2.2 三维模型重建 | 第37-39页 |
4.3 逆向建模 | 第39-40页 |
4.3.1 肌电产生的源 | 第39页 |
4.3.2 形成实体模型 | 第39-40页 |
4.4 正问题 | 第40-43页 |
4.4.1 正问题的数学模型 | 第41页 |
4.4.2 电势场的描述 | 第41页 |
4.4.3 边界条件 | 第41-42页 |
4.4.4 有限元分析 | 第42页 |
4.4.5 传递矩阵的计算 | 第42-43页 |
4.5 逆问题 | 第43-47页 |
4.5.1 逆问题的数学模型 | 第43-44页 |
4.5.2 Tikhonov正则化方法 | 第44-45页 |
4.5.3 加权最小范数正则化 | 第45页 |
4.5.4 L-曲线法 | 第45-4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实验与分析 | 第48-66页 |
5.1 概述 | 第48页 |
5.2 实验目的 | 第48页 |
5.3 实验准备 | 第48-49页 |
5.4 实验过程 | 第49-50页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65页 |
5.5.1 动态表面肌电电势图 | 第50-53页 |
5.5.2 独立成分分析 | 第53-60页 |
5.5.3 溯源定位实验与分析 | 第60-6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