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率变异性替代心率变异性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变异性的意义 | 第10-14页 |
1.2.1 心率变异性的生理意义 | 第10-12页 |
1.2.2 心率变异性的分析方法 | 第12-13页 |
1.2.3 脉率变异性替代心率变异性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心率变异性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脉率变异性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3 心率脉率结合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心血管系统基本理论 | 第18-26页 |
2.1 心血管系统生理状况 | 第18-19页 |
2.1.1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与生理特点 | 第18-19页 |
2.1.2 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参数 | 第19页 |
2.2 心电信号的基本理论 | 第19-21页 |
2.2.1 心电信号的形成 | 第19-20页 |
2.2.2 心电信号的波形及其意义 | 第20-21页 |
2.2.3 心电信号的特点 | 第21页 |
2.2.4 心电信号的干扰来源 | 第21页 |
2.3 脉搏波的基本理论 | 第21-24页 |
2.3.1 动脉脉搏波形成机制 | 第21-24页 |
2.4 脉搏与心电之间的关系 | 第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变异性程序设计方法 | 第26-46页 |
3.1 引言 | 第26-28页 |
3.2 时域分析法 | 第28-31页 |
3.2.1 统计测量 | 第28-30页 |
3.2.2 几何法测量 | 第30-31页 |
3.3 频域分析法 | 第31-37页 |
3.3.1 RR间期数据的前期处理 | 第32-33页 |
3.3.2 经典谱估计:FFT周期图方法 | 第33-35页 |
3.3.3 现代谱估计:自回归AR模型法 | 第35-37页 |
3.4 非线性分析法 | 第37-43页 |
3.4.1 庞加莱散点图 | 第38-39页 |
3.4.2 近似熵和样本熵 | 第39-40页 |
3.4.3 消除趋势波动分析 | 第40-41页 |
3.4.4 相关维 | 第41-43页 |
3.5 程序界面 | 第43-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数据的采集及研究 | 第46-62页 |
4.1 青少年组数据 | 第46-53页 |
4.1.1 时域分析 | 第47-49页 |
4.1.2 频域分析 | 第49-50页 |
4.1.3 非线性分析 | 第50-53页 |
4.2 中老年组数据 | 第53-54页 |
4.3 房颤病人组数据 | 第54-57页 |
4.4 不同姿态组数据 | 第57-60页 |
4.5 多导联组数据分析 | 第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结论与分析 | 第62-68页 |
5.1 结论 | 第62-66页 |
5.1.1 Mean±SD分析法 | 第62页 |
5.1.2 Bland-Altman分析法 | 第62-65页 |
5.1.3 散点图和回归直线 | 第65-66页 |
5.2 分析 | 第66-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成果总结 | 第68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