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波包分析的含水岩石破裂前兆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小波包分析岩石声发射信号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信号特征向量提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含水岩石破裂前兆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本文采取的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小波包分析理论及声发射技术 | 第21-39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傅里叶变换 | 第21-23页 |
2.3 小波变换 | 第23-25页 |
2.4 小波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的对比 | 第25-26页 |
2.5 多分辨分析 | 第26-28页 |
2.6 尺度空间 | 第28-29页 |
2.7 小波包变换 | 第29-31页 |
2.7.1 小波包变换的定义与性质 | 第29-30页 |
2.7.2 小波包变换与小波变换对比 | 第30页 |
2.7.3 小波包算法 | 第30-31页 |
2.8 常见的小波包函数 | 第31-35页 |
2.9 小波包分解尺度 | 第35-36页 |
2.10 声发射检测技术 | 第36-37页 |
2.10.1 声发射现象产生的原理 | 第36-37页 |
2.10.2 声发射信号的传播 | 第37页 |
2.10.3 声发射信号的处理方式 | 第37页 |
2.10.4 声发射技术的特点 | 第37页 |
2.11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含水岩石声发射试验研究 | 第39-47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试验过程 | 第39-44页 |
3.2.1 试验设备 | 第39-41页 |
3.2.2 岩石试块制备 | 第41-43页 |
3.2.3 试件加载 | 第43-44页 |
3.3 不同含水饱和度砂岩破裂过程声发射特性研究 | 第44-46页 |
3.3.1 含水砂岩破裂全过程声发射特性研究 | 第44-45页 |
3.3.2 不同含水饱和度砂岩声发射事件数研究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声发射信号降噪 | 第47-55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小波分析降噪 | 第47-48页 |
4.3 基于小波分析的声发射信号降噪方法概述 | 第48-51页 |
4.3.1 高频系数置零的线性降噪方法 | 第48-49页 |
4.3.2 小波系数阈值降噪 | 第49-50页 |
4.3.3 基于信号奇异性的降噪方法 | 第50页 |
4.3.4 基于小波系数相关性的降噪方法 | 第50-51页 |
4.4 基于小波包分析的声发射信号降噪方法 | 第51-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含水岩石破裂前兆特征研究 | 第55-77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岩石断裂力学基础 | 第55-56页 |
5.2.1 岩石的断裂机理和特征 | 第55页 |
5.2.2 裂纹的形成过程 | 第55-56页 |
5.2.3 岩石的断裂力学分析 | 第56页 |
5.2.4 压缩状态下的裂隙扩展 | 第56页 |
5.3 信号奇异性的概念 | 第56-57页 |
5.4 含水岩石声发射信号的小波包能量频带分析 | 第57-61页 |
5.5 小波包分析对信号奇异性的检测 | 第61-64页 |
5.6 声发射信号的Lipschitz指数α值 | 第64-70页 |
5.7 含水岩石声发射信号小波包特征值提取 | 第70-7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结论 | 第77页 |
6.2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个人简历 | 第87页 |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