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实施“廉政文化进景区”案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案例选取概述 | 第17-25页 |
2.1 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 第17-18页 |
2.1.1 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 | 第17页 |
2.1.2 廉政文化建设的困境 | 第17-18页 |
2.2 廉政文化的相关概念 | 第18-22页 |
2.2.1 廉政文化的基本概念 | 第18-20页 |
2.2.2 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念 | 第20-22页 |
2.3 案例选取 | 第22-25页 |
2.3.1 案例选取的背景 | 第22-23页 |
2.3.2 案例的典型性、代表性分析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四川省廉政文化进景区案例描述 | 第25-29页 |
3.1 四川省廉政文化进景区发展沿革与现状 | 第25-26页 |
3.2 四川省廉政文化进景区工作做法 | 第26-27页 |
3.2.1 增强执行的自觉性 | 第26-27页 |
3.2.2 增强方案的科学性 | 第27页 |
3.3 四川省廉政文化进景区工作成效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廉政文化进景区差异型物化机制分析 | 第29-39页 |
4.1 景区资源的分类与差异化分析 | 第29页 |
4.2 自然景区资源的物化机制分析 | 第29-32页 |
4.2.1 象征途径的物化机制 | 第29-31页 |
4.2.2 生态文化的物化机制分析 | 第31页 |
4.2.3 附会文化的物化机制 | 第31-32页 |
4.3 文化景区资源的物化机制分析 | 第32-36页 |
4.3.1 与景区旅游文化结合的条件 | 第32-33页 |
4.3.2 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基础 | 第33-34页 |
4.3.3 重点突出的廉政文化因素 | 第34-36页 |
4.4 主题型资源的物化机制分析 | 第36-39页 |
4.4.1 人物型景区 | 第36页 |
4.4.2 事件型景区 | 第36-37页 |
4.4.3 民俗宗教型景区 | 第37-38页 |
4.4.4 红色文化型景区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廉政文化进景区借力型驱动机制分析 | 第39-52页 |
5.1 多重制度安排的设计组合分析 | 第39-41页 |
5.1.1 学习机制 | 第39页 |
5.1.2 工作机制 | 第39页 |
5.1.3 内在动力机制 | 第39-40页 |
5.1.4 教育培训与管理机制 | 第40页 |
5.1.5 考核机制 | 第40-41页 |
5.2 长期目标的渐进式规划分析 | 第41-42页 |
5.3 实施条件的可行性分析 | 第42-47页 |
5.3.1 廉政实施的景区自然资源条件 | 第42-43页 |
5.3.2 廉政实施的景区产品开发条件 | 第43页 |
5.3.3 廉政实施的景区特色资源发掘条件 | 第43-47页 |
5.4 廉政文化建设发展机制分析 | 第47-49页 |
5.4.1 教育制度 | 第47页 |
5.4.2 考核机制 | 第47-48页 |
5.4.3 保障机制 | 第48-49页 |
5.5 廉政文化建设融入景区发展 | 第49-52页 |
5.5.1 廉政文化建设与景区发展的一致性 | 第49-50页 |
5.5.2 廉政文化建设与景区发展的结合措施 | 第50-52页 |
第六章 借鉴与启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