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新浪微博大V的传播现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9页
1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2-13页
    1.4 研究的创新点第13-14页
2 产生:大 V 概念的界定及社交类型第14-23页
    2.1 V 认证的概述第14-15页
        2.1.1 橙 V 认证第14-15页
        2.1.2 蓝 V 认证第15页
    2.2 大 V 概念的界定第15-17页
    2.3 新浪微博大 V 的社交类型第17-23页
        2.3.1 娱乐明星型第17-19页
        2.3.2 媒体精英型第19-20页
        2.3.3 商界领袖型第20页
        2.3.4 政府代表型第20-23页
3 机制:微博大 V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议程设置机制分析第23-32页
    3.1 自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变化第23-24页
        3.1.1 议程设置的载体发生变化第23页
        3.1.2 议程设置形式发生变化第23-24页
        3.1.3 议程设置效果发生变化第24页
    3.2 微博大 V 议程设置的过程第24-27页
        3.2.1 微博大 V 个体发起议程第25-26页
        3.2.2 个体议程向群体议程发展第26页
        3.2.3 公众议程最终形成第26-27页
    3.3 受众参与议程设置的过程第27-28页
    3.4 微博大 V 的议程设置的特征第28-32页
        3.4.1 个人声音的放大第29页
        3.4.2 议程设置的现场画面感极强第29-30页
        3.4.3 短期累积轰炸效应第30页
        3.4.4 议程设置的效果更注重整体性第30-32页
4 影响:新浪微博大 V 议程设置中影响力的形成因素第32-38页
    4.1 “名人效应”的光环影射第32页
    4.2 节点间的“弱连带”优势第32-36页
    4.3 “圈子化”的嵌套链式反应第36-38页
5 问题:新浪微博大 V 存在的问题第38-44页
    5.1 新浪微博大 V 的商业化第38-41页
        5.1.1 新浪微博大 V 的“僵尸粉”第38-39页
        5.1.2 粉丝间的冲动交战第39-40页
        5.1.3 新浪大 V 微博的“地下经济链”第40-41页
    5.2 新浪微博大 V 的虚假性第41-44页
        5.2.1 新浪微博大 V 的虚假身份第41-42页
        5.2.2 新浪微博大 V 信息的虚假性第42-44页
6 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第47-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脱口秀节目传播策略分析--以优酷网《晓说》为例
下一篇:猕猴桃无损采摘未端执行器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