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 本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第15-16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1 相关术语界定 | 第16-17页 |
2.1.1 志愿者 | 第16页 |
2.1.2 大型体育赛事 | 第16页 |
2.1.3 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 | 第16-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1 激励理论 | 第17页 |
2.2.2 非营利组织管理 | 第17-18页 |
2.2.3 人本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3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及其管理 | 第19-23页 |
3.1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形成与发展 | 第19页 |
3.1.1 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形成和历史演变 | 第19页 |
3.1.2 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形成和发展 | 第19页 |
3.2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基本流程与管理现状 | 第19-23页 |
3.2.1 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基本流程 | 第19-20页 |
3.2.2 我国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现状及经验 | 第20-23页 |
4 第一届全国青运会志愿者“小青果”管理情况分析 | 第23-26页 |
4.1 第一届全国青运会志愿者工作架构和管理模式 | 第23-24页 |
4.2 第一届全国青运会志愿者管理方式及机制分析 | 第24-26页 |
4.2.1 管理架构及流程 | 第24页 |
4.2.2 志愿者管理机制 | 第24-26页 |
5 第一届全国青运会志愿者管理效果评价 | 第26-34页 |
5.1 第一届全国青运会志愿者管理效果评价目标及原则 | 第26页 |
5.2 青运会志愿者管理效果评价体系 | 第26-31页 |
5.2.1 评价方法 | 第26-27页 |
5.2.2 评价要素 | 第27-28页 |
5.2.3 评价指标 | 第28-29页 |
5.2.4 权重分配计算方案 | 第29-31页 |
5.2.5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数据计算 | 第31页 |
5.3 第一届全国青运会管理效果评价结果 | 第31-34页 |
6 第一届全国青运会志愿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4-38页 |
6.1 第一届全国青运会志愿者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6.1.1 招募和遴选方式不完善 | 第34页 |
6.1.2 志愿者培训工作形式化 | 第34-35页 |
6.1.3 志愿者激励与保障措施缺失 | 第35页 |
6.1.4 志愿服务评优项目不足 | 第35页 |
6.2 第一届全国青运会志愿者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5-38页 |
6.2.1 政府管理的有效性不够 | 第35-36页 |
6.2.2 志愿者组织重视不足 | 第36页 |
6.2.3 志愿者综合素质不高 | 第36-37页 |
6.2.4 志愿服务文化意识不高 | 第37-38页 |
7 完善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第38-44页 |
7.1 科学招募选拔志愿者 | 第38页 |
7.1.1 明确志愿者岗位 | 第38页 |
7.1.2 加强社会化动员招募 | 第38页 |
7.2 完善志愿者培训体系 | 第38-39页 |
7.2.1 加强骨干培训 | 第38-39页 |
7.2.2 细化培训内容 | 第39页 |
7.2.3 实地评估培训效果 | 第39页 |
7.3 有效整合志愿者资源 | 第39-41页 |
7.3.1 科学实现人岗对接 | 第39-40页 |
7.3.2 建立联系协调制度 | 第40页 |
7.3.3 引入互联网等优质管理资源 | 第40-41页 |
7.4 完善志愿者服务中的保障和激励制度 | 第41-42页 |
7.4.1 完善赛事志愿者保险制度 | 第41页 |
7.4.2 志愿者的外在激励机制 | 第41页 |
7.4.3 志愿者的内在激励机制 | 第41-42页 |
7.4.4 完善评优项目与进阶机制 | 第42页 |
7.5 建立相应的志愿者退出制度 | 第42-44页 |
8 论文结论及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