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其他论文

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研究--以第一届全国青运会志愿者“小青果”管理为例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4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文献述评第13-14页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14-15页
        1.3.1 研究方法第14页
        1.3.2 研究思路第14-15页
    1.4 本研究的创新与特色第15-16页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16-19页
    2.1 相关术语界定第16-17页
        2.1.1 志愿者第16页
        2.1.2 大型体育赛事第16页
        2.1.3 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第16-17页
    2.2 理论基础第17-19页
        2.2.1 激励理论第17页
        2.2.2 非营利组织管理第17-18页
        2.2.3 人本管理理论第18-19页
3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及其管理第19-23页
    3.1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形成与发展第19页
        3.1.1 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形成和历史演变第19页
        3.1.2 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形成和发展第19页
    3.2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基本流程与管理现状第19-23页
        3.2.1 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基本流程第19-20页
        3.2.2 我国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现状及经验第20-23页
4 第一届全国青运会志愿者“小青果”管理情况分析第23-26页
    4.1 第一届全国青运会志愿者工作架构和管理模式第23-24页
    4.2 第一届全国青运会志愿者管理方式及机制分析第24-26页
        4.2.1 管理架构及流程第24页
        4.2.2 志愿者管理机制第24-26页
5 第一届全国青运会志愿者管理效果评价第26-34页
    5.1 第一届全国青运会志愿者管理效果评价目标及原则第26页
    5.2 青运会志愿者管理效果评价体系第26-31页
        5.2.1 评价方法第26-27页
        5.2.2 评价要素第27-28页
        5.2.3 评价指标第28-29页
        5.2.4 权重分配计算方案第29-31页
        5.2.5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数据计算第31页
    5.3 第一届全国青运会管理效果评价结果第31-34页
6 第一届全国青运会志愿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34-38页
    6.1 第一届全国青运会志愿者管理存在的问题第34-35页
        6.1.1 招募和遴选方式不完善第34页
        6.1.2 志愿者培训工作形式化第34-35页
        6.1.3 志愿者激励与保障措施缺失第35页
        6.1.4 志愿服务评优项目不足第35页
    6.2 第一届全国青运会志愿者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第35-38页
        6.2.1 政府管理的有效性不够第35-36页
        6.2.2 志愿者组织重视不足第36页
        6.2.3 志愿者综合素质不高第36-37页
        6.2.4 志愿服务文化意识不高第37-38页
7 完善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的对策与建议第38-44页
    7.1 科学招募选拔志愿者第38页
        7.1.1 明确志愿者岗位第38页
        7.1.2 加强社会化动员招募第38页
    7.2 完善志愿者培训体系第38-39页
        7.2.1 加强骨干培训第38-39页
        7.2.2 细化培训内容第39页
        7.2.3 实地评估培训效果第39页
    7.3 有效整合志愿者资源第39-41页
        7.3.1 科学实现人岗对接第39-40页
        7.3.2 建立联系协调制度第40页
        7.3.3 引入互联网等优质管理资源第40-41页
    7.4 完善志愿者服务中的保障和激励制度第41-42页
        7.4.1 完善赛事志愿者保险制度第41页
        7.4.2 志愿者的外在激励机制第41页
        7.4.3 志愿者的内在激励机制第41-42页
        7.4.4 完善评优项目与进阶机制第42页
    7.5 建立相应的志愿者退出制度第42-44页
8 论文结论及展望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附录第48-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府治理与社区自治的衔接和协调问题研究
下一篇:整体性治理视角下上海市级基层应急单元联动机制研究--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