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唐代筝诗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8-14页
第一章 筝乐器发展历史及唐筝概况第14-22页
    第一节 筝的起源第14-16页
        一、筝起源于筑第14页
        二、分瑟为筝第14-15页
        三、蒙恬造筝第15页
        四、后夔制筝第15-16页
    第二节 筝乐器的发展情况第16-19页
    第三节 唐筝概况第19-22页
第二章 唐前筝文学概述第22-31页
    第一节 梁前涉筝诗特点第22-24页
    第二节 梁陈筝诗概述第24-26页
    第三节 东汉至梁的筝赋第26-31页
第三章 唐代筝曲考述第31-38页
    第一节 《春莺啭》的创作原由及乐曲风格第32-33页
    第二节 《凉州》的创作情况及曲辞第33-35页
    第三节 《伊州》的创作情况及曲辞第35-37页
    第四节 《想夫怜》名称之讹变第37-38页
第四章 唐代筝诗的创作背景第38-51页
    第一节 “众耳喜郑卫”——唐人音乐审美趋向概述第38-43页
        一、胡汉音乐交融下雅乐受到冲击第39-40页
        二、“不平”审美趋向受到推崇第40-43页
    第二节 “世上爱筝不爱琴”——筝受到欢迎的原因分析第43-51页
        一、雅俗兼施第44-45页
        二、音色多样第45-51页
第五章 唐代筝诗的内容特征第51-65页
    第一节 吟咏筝器、筝乐之美第51-56页
        一、“青牛文梓赤金簧,玫瑰宝柱秋雁行”——展现筝器精良制艺第51-53页
        二、“新曲帐中发,清音指下来”——歌咏优美筝乐第53-56页
    第二节 融情于乐,借筝写出第56-65页
        一、“不知何处学新声,曲曲弹来未睹名”——抒发宴饮听筝之乐第56页
        二、“妾意如弦直,郎心似柱移”——借筝表现爱情第56-60页
        三、“十二三弦共五音,每声能截远人心”——借筝表达离愁别绪第60-62页
        四、其他文人情感第62-65页
第六章 唐代筝诗的音乐描写艺术第65-75页
    第一节 拟声设境,摹声传曲第65-71页
        一、以声摹声第65-68页
        二、以境传曲第68-71页
    第二节 以感写声,点染烘托第71-75页
第七章 唐代筝诗的人物形象艺术第75-87页
    第一节 以点带面的外貌描摹第76-78页
    第二节 精细准确的动作描绘第78-80页
    第三节 融汇情感的经历叙述第80-82页
    第四节 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第82-87页
第八章 唐代主要拨弦乐器诗之比较第87-97页
    第一节 同中有异的音乐内容和各有特色的抒情内容第87-93页
        一、音乐内容的同中有异第87-91页
        二、抒情内容的各有特色第91-93页
    第二节 唐代主要拨弦乐器诗所用意象之比较第93-97页
        一、琴诗:清景现清音第93-94页
        二、琵琶诗:胡景显胡风第94-95页
        三、瑟诗:仙境传仙曲第95页
        四、筝诗:雅俗兼施,意象多样第95-97页
第九章 唐代筝诗的价值地位和影响第97-110页
    第一节 唐代筝诗的价值地位第97-98页
        一、文学价值第97-98页
        二、音乐史料价值第98页
    第二节 唐代筝诗的影响第98-110页
        一、唐代筝诗对唐五代筝词的影响第100-102页
        二、唐代筝诗对宋代筝诗、筝词的影响第102-110页
结语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7页
后记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通用规范汉字本义与常用义关系研究及其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李白诗歌道教语言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