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各种桥梁论文--桥梁:按结构分论文--斜拉桥论文

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施工控制与结构参数敏感性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1页
    1.1 引言第9页
    1.2 矮塔斜拉桥的发展历程回顾第9-15页
        1.2.1 矮塔斜拉桥的起源第9-10页
        1.2.2 矮塔斜拉桥的发展第10-15页
    1.3 矮塔斜拉桥的结构特征第15-19页
        1.3.1 矮塔斜拉桥的结构体系第15-16页
        1.3.2 矮塔斜拉桥的受力特点第16-17页
        1.3.3 矮塔斜拉桥的结构特点第17-18页
        1.3.4 矮塔斜拉桥的适用范围第18-19页
    1.4 本文的研究的工程内容与分析方法第19-21页
        1.4.1 桥梁工程概况第19页
        1.4.2 主要分析的对象第19-21页
第二章 矮塔斜拉桥施工控制研究第21-25页
    2.1 矮塔斜拉桥施工监控的重要性第21页
    2.2 矮塔斜拉桥施工监控的目的第21-22页
    2.3 矮塔斜拉桥施工监控的基本思路和监测的内容第22-25页
        2.3.1 几何变形监测第22-23页
        2.3.2 内力与应力大小监测第23页
        2.3.3 基本物理量的监测第23-25页
第三章 桥梁施工控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25-28页
    3.1 矮塔斜拉桥施工控制的基本内容第25-26页
        3.1.1 结构变形控制第25页
        3.1.2 结构应力控制第25-26页
        3.1.3 结构稳定性控制第26页
    3.2 施工控制方法第26-28页
        3.2.1 开环控制法第26页
        3.2.2 闭环反馈控制法第26-27页
        3.2.3 自适应控制法第27-28页
第四章 桥梁施工控制影响因素和结构计算方法第28-34页
    4.1 矮塔斜拉桥施工控制的影响因素第28-31页
        4.1.1 结构参数第28-30页
        4.1.2 施工工艺第30页
        4.1.3 施工监测第30页
        4.1.4 结构计算分析模型第30页
        4.1.5 温度变化第30-31页
        4.1.6 材料收缩、徐变第31页
    4.2 矮塔斜拉桥施工控制结构计算方法第31-33页
        4.2.1 正装计算法第31-32页
        4.2.2 倒装计算法第32页
        4.2.3 无应力状态计算法第32-33页
    4.3 系统运行过程第33-34页
第五章 中堂水道大桥空间有限元模型与受力分析第34-49页
    5.1 概述第34-35页
    5.2 全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5-39页
        5.2.1 材料特性第36页
        5.2.2 计算荷载第36-37页
        5.2.3 施工阶段模拟第37-39页
    5.3 桥梁主梁立模标高的确定第39页
    5.4 有限元结构模型分析结果及分析第39-49页
        5.4.1 中堂水道大桥主梁内力分析结果第40-43页
        5.4.2 中堂水道大桥主桥应力分析结果第43-44页
        5.4.3 中堂水道大桥主桥变形分析结果第44-45页
        5.4.4 中堂水道大桥主塔位移变形分析结果第45-46页
        5.4.5 中堂水道大桥斜拉索索力分析结果第46-47页
        5.4.6 成桥及运营阶段支座反力第47-48页
        5.4.7 本节小结第48-49页
第六章 结构参数敏感性分析第49-56页
    6.1 中堂水道大桥主梁位移分析第49-50页
    6.2 中堂水道大桥主梁应力分析第50-52页
    6.3 中堂水道大桥塔顶变形分析第52页
    6.4 中堂水道大桥塔根部应力分析第52-53页
    6.5 中堂水道大桥斜拉索内力分析第53-55页
    6.6 本节主要结论第55-56页
第七章 预应力混凝土宽箱梁空间受力分析第56-60页
    7.1 结构在自重作用下变形与应力计算分析第57-58页
    7.2 结构在自重与预应力作用下变形与应力计算分析第58-60页
结论与展望第60-63页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第60-61页
    本文研究工作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静三分力系数的大跨径桥梁气动稳定性的评价及其应用
下一篇:高速公路养护工区布局及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