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我国高速公路养护工区布局及管理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弊端 | 第13-16页 |
1.3.1 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特点 | 第13-14页 |
1.3.2 我国高速公路养护工区布局及管理的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3.3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养护工区布局及管理模式的弊端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养护工区的分级建立和设备配置 | 第18-23页 |
2.1 养护工区的分级建立 | 第18-20页 |
2.1.1 一级工区及其基本功能 | 第18-19页 |
2.1.2 二级工区及其基本功能 | 第19-20页 |
2.1.3 三级工区及其基本功能 | 第20页 |
2.2 各级工区的任务分配及机械设备配置 | 第20-21页 |
2.2.1 各级工区的任务分配 | 第20-21页 |
2.2.2 机械设备配置 | 第21页 |
2.3 养护工区的经济性分析 | 第21-22页 |
2.3.1 工区设置的相关费用 | 第21-22页 |
2.3.2 养护工区的经济性分析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养护工区布设的基本理论及建立选址模型 | 第23-40页 |
3.1 养护工区选址问题基本理论 | 第23页 |
3.2 图论基础及路网形式 | 第23-25页 |
3.2.1 图论基础 | 第23-24页 |
3.2.2 路网形式 | 第24-25页 |
3.3 路网简化 | 第25-26页 |
3.4 时间限制性约束条件 | 第26-28页 |
3.4.1 规定性时间限制约束条件 | 第26-27页 |
3.4.2 技术性时间限制约束条件 | 第27-28页 |
3.5 最短路问题求解 | 第28-33页 |
3.5.1 Floyd 算法基础知识 | 第29-30页 |
3.5.2 Floyd 算法举例 | 第30-33页 |
3.6 集合覆盖问题 | 第33-36页 |
3.6.1 集合覆盖问题阐述 | 第34-36页 |
3.6.2 集合覆盖问题的启发函数计算 | 第36页 |
3.7 路网工区布设理论 | 第36-38页 |
3.7.1 路网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3.7.2 贪婪启发式算法 | 第3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陕西省高速公路养护工区布设实例分析 | 第40-68页 |
4.1 陕西省高速公路简介 | 第40-41页 |
4.2 陕西省高速公路养护工区布设的计算分析 | 第41-59页 |
4.2.1 陕西省沥青混合料温降系数 | 第41-44页 |
4.2.2 陕西省高速公路养护工区布设的计算分析 | 第44-57页 |
4.2.3 陕西省高速公路二、三级养护工区布局的确定 | 第57-59页 |
4.3 目前陕西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模式 | 第59-61页 |
4.3.1 陕西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体制与管理部门职责 | 第59-60页 |
4.3.2 陕西省高速公路养护资金来源和使用 | 第60页 |
4.3.3 陕西省高速公路养护运行机制 | 第60-61页 |
4.4 陕西省高速公路管理新模式的初步设想 | 第61-65页 |
4.4.1 目前陕西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61-63页 |
4.4.2 陕西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新模式 | 第63-65页 |
4.5 陕西省低碳环保节能型道路养护理念 | 第65-66页 |
4.5.1 低碳环保节能型养护理念的意义 | 第65页 |
4.5.2 低碳环保节能型道路养护工艺 | 第65页 |
4.5.3 陕西省低碳环保节能型道路养护模式设想 | 第65-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我国高速公路养护工区布局及管理新模式 | 第68-75页 |
5.1 解决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现状问题的初步设想 | 第68-72页 |
5.1.1 遵循的原则 | 第68-69页 |
5.1.2 高速公路养护工区布局及管理新模式的初步设想 | 第69-70页 |
5.1.3 高速公路养护工区布局及管理新模式的优势 | 第70-72页 |
5.2 高速公路养护工区布局及管理新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 | 第72-73页 |
5.2.1 新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 | 第72-73页 |
5.2.2 新模式带来的社会效益 | 第7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