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价值 | 第13页 |
1.2.2 实践价值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研究评述 | 第14-16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页 |
2.1.1 农村留守儿童 | 第16页 |
2.1.2 教育精准扶贫 | 第16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3 “梦想学院”教育扶贫项目的实施 | 第18-27页 |
3.1 项目背景介绍 | 第18-19页 |
3.1.1 项目覆盖地区 | 第18页 |
3.1.2 项目运行形式 | 第18页 |
3.1.3 项目实施意义 | 第18-19页 |
3.2 调研地区及学校的基本概况 | 第19-20页 |
3.2.1 柴集镇基本概况 | 第19页 |
3.2.2 柴集镇劳动力流失情况 | 第19-20页 |
3.2.3 柴集镇实验小学概况 | 第20页 |
3.3 柴集镇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7页 |
3.3.1 监护情况十分堪忧 | 第20-23页 |
3.3.2 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 第23-24页 |
3.3.3 心理问题导致性格缺陷 | 第24-25页 |
3.3.4 问题行为时有发生 | 第25-26页 |
3.3.5 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 第26-27页 |
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7-35页 |
4.1 无法回避的两大主因 | 第27-28页 |
4.1.1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27页 |
4.1.2 户籍管理制度 | 第27-28页 |
4.2 家庭教育的缺失 | 第28-30页 |
4.2.1 不完整的家庭结构 | 第28-29页 |
4.2.2 监护人不适当的监管 | 第29页 |
4.2.3 监护人在教育观念上的陈旧 | 第29-30页 |
4.3 学校教育的缺位 | 第30-33页 |
4.3.1 学校没有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 第30-31页 |
4.3.2 配套资金匮乏且鲜有成功借鉴模式 | 第31-32页 |
4.3.3 乡村教师特殊的身份地位 | 第32-33页 |
4.4 相关部门的失职 | 第33-35页 |
4.4.1 责任划分不清晰、不明确 | 第33-34页 |
4.4.2 过分依赖学校 | 第34页 |
4.4.3 相关工作做得还不够细致 | 第34-35页 |
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 第35-44页 |
5.1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好领导作用 | 第35-37页 |
5.1.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 第35-36页 |
5.1.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36-37页 |
5.1.3 探索“多方联动、同向发力”新模式 | 第37页 |
5.2 让父母重归家庭,发挥守护作用 | 第37-40页 |
5.2.1 尽量维护家庭的完整,缓解“亲情饥渴” | 第38-39页 |
5.2.2 选择能够真正起到监管作用的监管对象 | 第39页 |
5.2.3 优化教育管理方式,重视对孩子的培养 | 第39-40页 |
5.3 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 第40-42页 |
5.3.1 引进专业人才,制定指导手册 | 第40-41页 |
5.3.2 增加教育投资,实行城乡教师轮岗制度 | 第41页 |
5.3.3 联手社会机构,激发学习主动性 | 第41-42页 |
5.4 让社会发挥杠杆作用 | 第42-44页 |
5.4.1 努力探索“互联网+农村教育”的扶贫新模式 | 第42-43页 |
5.4.2 呼吁共建社会支持系统 | 第43-44页 |
6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 | 第49-56页 |
访谈大纲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