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东树的唐诗观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方东树诗学观的形成背景 | 第10-17页 |
第一节 桐城派的家学与师承 | 第10-13页 |
第二节 清代学术的“汉宋之争” | 第13-15页 |
第三节 方东树的生平与著述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古文文法通于诗”的唐诗体格论 | 第17-29页 |
第一节 贯穿道统的核心观念 | 第18-21页 |
第二节 横截顿挫的章法布局 | 第21-24页 |
第三节 立诚有物的意蕴内涵 | 第24-26页 |
第四节 隶事典故的准确运用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工妙别有能事”的唐诗审美论 | 第29-41页 |
第一节 兴悟棱汁的诗之妙 | 第29-33页 |
第二节 意雄语健的诗之力 | 第33-35页 |
第三节 势蕴深厚的诗之气 | 第35-38页 |
第四节 妙、力、气三者统一的唐诗审美特征 | 第38-41页 |
第四章 “熔铸唐宋”的折中愿想 | 第41-51页 |
第一节 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的并重 | 第41-45页 |
第二节 情韵与理致的融糅 | 第45-48页 |
第三节 阴柔与阳刚的互补 | 第48-51页 |
第五章 方东树唐诗论在清中期诗坛的意义 | 第51-63页 |
第一节 “格调”与“性灵”的冲突 | 第51-54页 |
第二节 方东树对格调论的继承与改造 | 第54-60页 |
第三节 唐宋诗之争的渐趋消融 | 第60-63页 |
结论 | 第63-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