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桥梁施工线形监控的重要性 | 第9-10页 |
1.1.1 交通建设发展的需要 | 第9页 |
1.1.2 施工线形监控是确保桥梁施工质量的关键 | 第9-10页 |
1.1.3 施工线形监控是桥梁建造安全的保证 | 第10页 |
1.2 桥梁施工监控的发展与现状 | 第10-12页 |
1.2.1 桥梁施工监控在国外的发展和现状 | 第10页 |
1.2.2 桥梁施工监控在我国的发展和现状 | 第10-11页 |
1.2.3 灰色理论与线形监控 | 第11-12页 |
1.3 现有桥梁施工监控中误差调整的方法与不足 | 第12-14页 |
1.3.1 设置预拱度的意义 | 第12页 |
1.3.2 对施工引起的误差不予考虑的误差调整方法 | 第12-13页 |
1.3.3 对施工引起的误差部分考虑的误差调整方法 | 第13页 |
1.3.4 以上两种误差调整方法的不足 | 第13-14页 |
1.3.5 有灰色预测理论在施工监控中应用的不足 | 第14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页 |
1.4.2 本文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3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2 基于灰色预测理论误差调整方法 | 第16-25页 |
2.1 灰色预测理论概述 | 第16-18页 |
2.1.1 灰色理论的特点与作用 | 第16页 |
2.1.2 灰生成 | 第16-18页 |
2.2 灰色预测模型介绍 | 第18-20页 |
2.2.1 GM(1,1)模型 | 第18-19页 |
2.2.2 残差修正的GM(1,1)模型 | 第19-20页 |
2.3 灰色理论在线形监控中的适用性 | 第20-22页 |
2.3.1 连续梁桥线形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3.2 施工误差的灰性 | 第21页 |
2.3.3 灰色预测理论的不足 | 第21-22页 |
2.4 优化的立模标高计算公式 | 第22-24页 |
2.4.1 立模标高计算公式 | 第22-23页 |
2.4.2 基于灰色理论的误差调整原理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工程背景及有限元计算分析 | 第25-39页 |
3.1 宁波铁路枢纽北环线小浃江特大桥工程介绍 | 第25-26页 |
3.1.1 工程背景 | 第25-26页 |
3.1.2 施工方法 | 第26页 |
3.2 有限元计算 | 第26-32页 |
3.2.1 桥梁施工过程模拟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3.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7-31页 |
3.2.3 变形情况分析 | 第31-32页 |
3.3 结构变形的部分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3.3.1 混凝土容重对结构变形的影响 | 第32页 |
3.3.2 截面尺寸对结构变形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3 混凝土弹性模量对结构变形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 施工线形监控方案 | 第34-36页 |
3.4.1 测点布置 | 第34-35页 |
3.4.2 监控测量 | 第35页 |
3.4.3 误差调整及立模标高预报 | 第35-36页 |
3.5 挂篮预压实验 | 第36-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4 线形监控中的误差调整实例分析计算 | 第39-52页 |
4.1 小浃江线形监控误差GM(1,1)模型 | 第39-44页 |
4.1.1 立模误差GM(1,1)模型 | 第39-41页 |
4.1.2 加载误差GM(1,1)模型 | 第41-42页 |
4.1.3 张拉误差GM(1,1)模型 | 第42-44页 |
4.2 小浃江线形监控误差预测模型改进 | 第44-51页 |
4.2.1 马尔科夫残差修正模型 | 第44-45页 |
4.2.2 立模误差马尔科夫残差修正模型 | 第45-47页 |
4.2.3 加载误差马尔科夫残差修正模型 | 第47-49页 |
4.2.4 张拉误差马尔科夫残差修正模型 | 第49-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小浃江立模标高预报与实测分析 | 第52-66页 |
5.1 小浃江6号块节段标高预报与实测分析 | 第52-53页 |
5.2 小浃江后续节段标高预报与实测分析 | 第53-62页 |
5.2.1 小浃江7号块节段6数据误差预测与分析 | 第53-54页 |
5.2.2 小浃江7号块节段5数据误差预测与分析 | 第54-56页 |
5.2.3 小浃江后续节段误差预测与对比分析 | 第56-62页 |
5.3 小浃江合龙情况实测与分析 | 第62-64页 |
5.3.1 小浃江边跨合龙情况 | 第63-64页 |
5.3.2 小浃江中跨合龙情况 | 第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