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引言第12-19页
    一、 选题缘由第12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三、 研究意义第16-17页
        (一) 理论意义第16页
        (二) 现实意义第16-17页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17页
        (一) 研究的重点第17页
        (二) 研究的难点第17页
        (三) 研究的创新点第17页
    五、 研究方法第17-19页
        (一)文献研究方法第17页
        (二)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第17-19页
第一章 关于社会责任感的相关理论分析第19-33页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9-24页
        (一) 责任与责任感第19-21页
        (二) 责任观与责任意识第21-22页
        (三) 社会责任与道德责任第22-23页
        (四)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第23-24页
    二、 关于社会责任的理论渊源第24-27页
        (一) 心理学意义上关于社会责任的阐释第24页
        (二)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社会责任的理论第24-25页
        (三)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责任的理论第25-27页
    三、 加强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必要性第27-33页
        (一)加强社会责任感培育,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第28-30页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突破口第30-31页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是解决我国现实问题的需要第31-33页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第33-42页
    一、 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第33-35页
        (一) 主人翁意识淡薄第33页
        (二) 价值取向扭曲第33-34页
        (三) 社会责任知行脱节第34-35页
        (四) 忽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第35页
    二、 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第35-42页
        (一) 主观原因第35-37页
        (二) 客观原因第37-42页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容及原则第42-53页
    一、 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基本内容第42-50页
        (一) 自我责任感第42-45页
        (二) 家庭责任感第45-46页
        (三) 他人责任感第46-47页
        (四) 社会责任感第47-49页
        (五) 职业责任感第49-50页
    二、 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基本原则第50-53页
        (一) 内容的递进性与目标的层次性原则第50-51页
        (二) 对象的主体性与方法的创新性原则第51页
        (三) 家庭、学校、社会合力的原则第51-52页
        (四) 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与引导的原则第52-53页
第四章 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基本途径第53-64页
    一、 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基石第53-55页
        (一)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53-54页
        (二) 提高生命意识和感恩意识,自觉培育社会责任感第54页
        (三) 确立奋斗目标,并积极地做出努力第54-55页
    二、 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有力保证第55-60页
        (一) 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55-57页
        (二) 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方法第57-59页
        (三)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第59-60页
    三、 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关键第60-62页
        (一) 以身作则第60-61页
        (二) 要重视家庭对子女责任感的培育第61页
        (三) 要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第61-62页
    四、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基础第62-64页
        (一) 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第62页
        (二) 建立健全责任制度第62-63页
        (三) 发挥新媒体影响力,扩大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维度第63页
        (四) 加快网络立法建设,创造良好的互联网教育氛围第63-64页
结语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8-69页
后记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青年教师收入状况及工作满意度研究--基于对甘肃省10所高校教师的调查
下一篇:甘肃省高校毕业生跨省就业流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