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成品油消费量呈增长趋势 | 第12-13页 |
1.1.2 成品油物流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 第13-14页 |
1.1.3 成品油物流协同的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成品油物流系统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物流协同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20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3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成品油物流概述 | 第20-22页 |
2.1.1 成品油定义及分类 | 第20页 |
2.1.2 成品油物流定义 | 第20-21页 |
2.1.3 成品油物流特征 | 第21-22页 |
2.2 协同学 | 第22-27页 |
2.2.1 协同学概念与主要原理 | 第22-25页 |
2.2.2 协同管理的内涵 | 第25-26页 |
2.2.3 物流协同的特征 | 第26-27页 |
3 成品油物流系统分析 | 第27-38页 |
3.1 成品油物流系统要素分析 | 第27-34页 |
3.1.1 成品油物流系统的主体要素 | 第28-29页 |
3.1.2 成品油物流系统的客体要素 | 第29-31页 |
3.1.3 成品油物流系统的设施设备要素 | 第31-34页 |
3.2 成品油物流系统的功能分析 | 第34-36页 |
3.2.1 运输功能 | 第34-35页 |
3.2.2 仓储功能 | 第35页 |
3.2.3 配送功能 | 第35页 |
3.2.4 物流信息功能 | 第35-36页 |
3.3 成品油物流系统的特性分析 | 第36-38页 |
3.3.1 成品油物流系统安全首要性 | 第36页 |
3.3.2 成品油物流系统协同性 | 第36页 |
3.3.3 成品油物流系统高成本性 | 第36-37页 |
3.3.4 成品油物流系统绿色性 | 第37页 |
3.3.5 成品油物流系统信息多样性 | 第37-38页 |
4 成品油物流系统协同分析 | 第38-53页 |
4.1 成品油物流系统协同含义 | 第38页 |
4.2 成品油物流系统协同的目标与原则 | 第38-41页 |
4.2.1 成品油物流系统协同的目标 | 第38-40页 |
4.2.2 成品油物流系统协同的原则 | 第40-41页 |
4.3 成品油物流系统协同的内容 | 第41-45页 |
4.3.1 成品油物流系统主体协同 | 第42-43页 |
4.3.2 成品油物流系统客体协同 | 第43-44页 |
4.3.3 成品油物流系统设施设备协同 | 第44-45页 |
4.3.4 成品油物流系统信息协同 | 第45页 |
4.4 成品油物流系统协同模型分析 | 第45-53页 |
4.4.1 状态参量的选择 | 第45-50页 |
4.4.2 基于Brusselator模型和信息熵的成品油物流系统评价模型 | 第50-53页 |
5 A公司成品油物流协同实证分析 | 第53-71页 |
5.1 A公司简介及成品油物流业务板块现状分析 | 第53-61页 |
5.1.1 勘探与开发板块 | 第53-56页 |
5.1.2 炼化板块 | 第56-58页 |
5.1.3 成品油销售板块 | 第58-61页 |
5.2 A公司成品油物流系统协同评价模型构建 | 第61-65页 |
5.2.1 A公司成品油物流系统协同评价状态参量体系 | 第61页 |
5.2.2 计算原理 | 第61-62页 |
5.2.3 数据来源 | 第62-65页 |
5.3 A公司成品油物流系统协同评价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5.3.1 A公司成品油物流系统协同性强弱分析 | 第65-66页 |
5.3.2 A公司成品油物流系统弱协同性分析 | 第66-68页 |
5.4 A公司成品油物流系统协同发展对策 | 第68-71页 |
5.4.1 降低物流总成本 | 第68-69页 |
5.4.2 提升油库利用率 | 第69页 |
5.4.3 提高员工素质 | 第69页 |
5.4.4 加强安全管理 | 第69-71页 |
6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作者简历 | 第74-7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