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前言 | 第8-11页 |
| 1 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 1.1 选题的理由 | 第11页 |
| 1.2 选题的意义 | 第11-13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 2 研究综述 | 第13-28页 |
| 2.1 批评敏感性的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 2.1.1 批评的含义 | 第13-14页 |
| 2.1.2 批评的结构 | 第14-15页 |
| 2.1.3 批评敏感性的界定 | 第15页 |
| 2.1.4 批评敏感性的相关研究 | 第15-20页 |
| 2.1.5 批评敏感性的测量 | 第20-21页 |
| 2.2 自恋的研究 | 第21-24页 |
| 2.2.1 自恋的含义 | 第21-22页 |
| 2.2.2 自恋的结构 | 第22-24页 |
| 2.2.3 自恋的测量 | 第24页 |
| 2.3 自尊的研究 | 第24-25页 |
| 2.3.1 自尊的含义 | 第24-25页 |
| 2.3.2 自尊的结构 | 第25页 |
| 2.3.3 自尊的测量 | 第25页 |
| 2.4 批评敏感性与自恋人格、自尊的相关研究 | 第25-28页 |
| 2.4.1 批评敏感性与自恋人格的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 2.4.2 自恋人格与自尊之间的关系 | 第26-27页 |
| 2.4.3 批评敏感性与自尊之间的关系 | 第27-28页 |
| 3 实证研究 | 第28-46页 |
| 3.1 研究一:批评敏感性问卷的修订 | 第28-38页 |
| 3.1.1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 3.1.2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0-38页 |
| 3.2 研究二:大学生批评敏感性与自恋人格、自尊之间的关系 | 第38-46页 |
| 3.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38-39页 |
| 3.2.2 个体背景因素对批评敏感性、自恋人格、自尊的影响 | 第39-40页 |
| 3.2.3 批评敏感性各维度批评感知与情绪反应之间的差异性 | 第40-41页 |
| 3.2.4 大学生批评敏感性与自恋人格、自尊之间的关系 | 第41-46页 |
| 4 讨论 | 第46-52页 |
| 4.1 大学生批评敏感性问卷的修订 | 第46-47页 |
| 4.1.1 大学生批评敏感性问卷的项目区分度 | 第46页 |
| 4.1.2 大学生批评敏感性问卷的效度分析 | 第46-47页 |
| 4.1.3 批评敏感性问卷的信度 | 第47页 |
| 4.2 大学生批评敏感性的特点 | 第47-48页 |
| 4.3 大学生自恋人格、自尊的特点 | 第48-49页 |
| 4.4 大学生批评敏感性与自恋人格、自尊之间关系 | 第49-51页 |
| 4.4.1 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 第49-50页 |
| 4.4.2 自恋人格、自尊对批评敏感性的回归分析 | 第50-51页 |
| 4.5 自尊在批评敏感性与自恋人格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51-52页 |
| 5 理论贡献和建议 | 第52-54页 |
| 5.1 理论贡献 | 第52页 |
| 5.2 建议 | 第52-53页 |
| 5.3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第53-54页 |
| 6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附录 | 第60-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