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40页 |
1.1 重金属 | 第16-17页 |
1.1.1 重金属定义 | 第16页 |
1.1.2 重金属污染概况 | 第16页 |
1.1.3 重金属与生物 | 第16-17页 |
1.2 铜与生物 | 第17-18页 |
1.3 生物铜抗性研究进展和现状 | 第18-29页 |
1.3.1 果蝇和哺乳动物铜抗性机制 | 第18-21页 |
1.3.2 植物铜抗性机制研究 | 第21-22页 |
1.3.3 细菌铜抗性机制 | 第22-23页 |
1.3.4 真菌的重金属性研究 | 第23-25页 |
1.3.5 活性氧 | 第25-26页 |
1.3.6 酶类和非酶类抗氧化物 | 第26-29页 |
1.4 基因组学的发展与应用 | 第29-38页 |
1.4.1 测序技术的发展概述 | 第30-31页 |
1.4.2 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概述 | 第31-32页 |
1.4.3 真菌基因组测序进展 | 第32-34页 |
1.4.4 转录组学 | 第34页 |
1.4.5 转录组测序 | 第34-35页 |
1.4.6 金属组学 | 第35-37页 |
1.4.7 WGCNA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 | 第37-38页 |
1.5 本研究的工作基础,内容和目的意义 | 第38-4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40-52页 |
2.1 材料 | 第40页 |
2.1.1 菌株 | 第4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0-52页 |
2.2.1 微紫青霉菌GXCR及其突变体的活化 | 第40页 |
2.2.2 微紫青霉菌GXCR孢子悬液制备 | 第40-41页 |
2.2.3 野生型和突变体菌株的形态学观察 | 第41页 |
2.2.4 菌株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41页 |
2.2.5 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 第41页 |
2.2.6 CuSO_4逆境胁迫对菌株生长能力的影响 | 第41页 |
2.2.7 CuSO_4逆境胁迫下菌体细胞内活性氧的检测 | 第41-42页 |
2.2.8 蛋白质含量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42页 |
2.2.9 CuSO_4逆境胁迫下菌体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活力测定 | 第42-43页 |
2.2.10 CuSO_4逆境胁迫下菌体细胞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第43-44页 |
2.2.11 CuSO_4逆境胁迫下菌体细胞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44-45页 |
2.2.12 CuSO_4逆境胁迫下菌体细胞内过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第45-46页 |
2.2.13 CuSO_4逆境胁迫下菌体内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46-47页 |
2.2.14 菌丝细胞内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 | 第47页 |
2.2.15 真菌RNA的提取 | 第47-48页 |
2.2.16 cDNA第一链合成 | 第48页 |
2.2.17 RT-qPCR对CuSO_4逆境胁迫下菌株表达特异性的检测 | 第48-49页 |
2.2.18 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 第49-50页 |
2.2.19 WGCNA分析 | 第50-5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52-105页 |
3.1 微紫青霉菌野生型及其突变体MIC(最小抑菌浓度)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3.2 微紫青霉菌野生型WT和突变体EC-6,UC-8菌株的形态学观察 | 第53-60页 |
3.2.1 铜胁迫下的菌落形态观察 | 第53-60页 |
3.3 菌株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60页 |
3.4 铜胁迫对菌株生物量的影响 | 第60-62页 |
3.5 铜胁迫下菌株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 第62-66页 |
3.6 铜胁迫对菌株活性氧(ROS)和抗氧化酶类比活力的影响 | 第66-73页 |
3.6.1 铜胁迫下菌体细胞内活性氧的测定 | 第66-67页 |
3.6.2 铜胁迫下菌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第67-68页 |
3.6.3 铜胁迫下菌株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68-69页 |
3.6.4 铜胁迫下菌株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 第69-70页 |
3.6.5 铜胁迫下菌株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70-71页 |
3.6.6 铜胁迫下菌株脯氨酸(Pro)含量的测定 | 第71-73页 |
3.7 菌株细胞内对不同重金属的积累含量测定 | 第73-75页 |
3.8 微紫青霉菌野生型和突变体的转录组测序 | 第75-105页 |
3.8.1 微紫青霉菌转录组测序的reads | 第76-78页 |
3.8.2 De novo拼接 | 第78页 |
3.8.3 拼接序列的注释 | 第78页 |
3.8.4 比对上Unigene数目最多物种 | 第78-79页 |
3.8.5 Unigene的KOG分类 | 第79-80页 |
3.8.6 KEGG注释 | 第80页 |
3.8.7 基于GO的Unigene的分类注释 | 第80-82页 |
3.8.8 转录本丰度 | 第82-83页 |
3.8.9 差异表达转录本(DETs) | 第83-86页 |
3.8.10 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 | 第86-87页 |
3.8.11 基于转录组的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 | 第87-102页 |
3.8.12 微紫青霉菌铜耐受机制网络分析和推测 | 第102-105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05-116页 |
4.1 铜胁迫胁迫对菌株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4.2 铜胁迫对菌株生物量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4.3 铜胁迫对细胞内活性氧与抗氧化酶(SOD,POD,CAT)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4.4 铜胁迫对细胞内Pro和MDA含量的影响 | 第108页 |
4.5 3个菌株的重金属吸附效果 | 第108-109页 |
4.6 微紫青霉菌野生型和突变体的转录组 | 第109-114页 |
4.7 基于微紫青霉菌转录组的WGCNA分析 | 第114页 |
4.8 微紫青霉菌的铜抗性机制 | 第114-116页 |
第五章 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4页 |
附录 | 第134-183页 |
致谢 | 第183-18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