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36页 |
1.1 微藻概述 | 第15-18页 |
1.1.1 微藻 | 第15页 |
1.1.2 微藻优点 | 第15-18页 |
1.2 影响微藻生长及油脂积累的因素 | 第18-24页 |
1.2.1 营养和环境因素 | 第18-20页 |
1.2.2 培养模式 | 第20-22页 |
1.2.3 操作模式 | 第22-24页 |
1.3 微藻大规模培养及收获 | 第24-29页 |
1.3.1 使用的生物反应器及优劣 | 第24-26页 |
1.3.2 收获方法及比较 | 第26页 |
1.3.3 富集 | 第26-28页 |
1.3.4 脱水 | 第28-29页 |
1.3.5 水循环利用 | 第29页 |
1.4 微藻基因工程 | 第29-31页 |
1.5 藻株简介 | 第31-33页 |
1.5.1 假微型海链藻 | 第31-32页 |
1.5.2 湛江等鞭金藻 | 第32页 |
1.5.3 聚球藻7002 | 第32-33页 |
1.6 存在的问题 | 第33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33-34页 |
1.8 本论文研究的总体的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培养模式和条件对微藻湛江等鞭金藻生长和油脂产率的影响 | 第36-5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3页 |
2.1.1 微藻和培养基 | 第37页 |
2.1.2 分批培养实验设计 | 第37页 |
2.1.3 半连续培养 | 第37-38页 |
2.1.4 微藻生长和生化成分评估 | 第38-41页 |
2.1.5 生物量产率和油脂产率的测定 | 第41-42页 |
2.1.6 氮浓度测定 | 第42-43页 |
2.1.7 统计学分析 | 第43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43-56页 |
2.2.1 培养条件和培养方式对湛江等鞭金藻生物量浓度影响 | 第43-45页 |
2.2.2 培养条件和培养方式对湛江等鞭金藻生化成分影响 | 第45-47页 |
2.2.3 培养条件和NaNO_3浓度对油脂产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2.2.4 培养条件和培养方式对微藻生长和氮源消耗的影响 | 第48-50页 |
2.2.5 湛江等鞭金藻的脂肪酸组成 | 第50-51页 |
2.2.6 湛江等鞭金藻半连续培养 | 第51-56页 |
2.3 结论 | 第56-58页 |
第三章 培养模式和培养条件对微藻假微型海链藻生长和油脂产率影响 | 第58-7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3.1.1 微藻和培养基 | 第59页 |
3.1.2 分批培养实验设计 | 第59页 |
3.1.3 半连续培养 | 第59页 |
3.1.4 微藻生长和生化成分评估 | 第59页 |
3.1.5 生物量产率和油脂产率测定 | 第59-60页 |
3.1.6 氮浓度测定 | 第60页 |
3.1.7 统计学分析 | 第60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60-71页 |
3.2.1 培养条件和营养模式对假微型海链藻生物量浓度的影响 | 第60-62页 |
3.2.2 培养条件和营养模式对假微型海链藻生化成分影响 | 第62-63页 |
3.2.3 培养条件和营养模式对油脂产率的影响 | 第63-65页 |
3.2.4 培养条件和营养模式对微藻生长和氮源消耗的影响 | 第65-67页 |
3.2.5 假微型海链藻的半连续培养 | 第67-71页 |
3.3 结论 | 第71-73页 |
第四章 产油微藻的光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养 | 第73-8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5页 |
4.1.1 藻种和培养基 | 第73页 |
4.1.2 光生物反应器的设计 | 第73-74页 |
4.1.3 光生物反应器的灭菌 | 第74页 |
4.1.4 柱式和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分批培养 | 第74-75页 |
4.1.5 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半连续培养 | 第75页 |
4.1.6 微藻生长和生化成分评估 | 第75页 |
4.1.7 生物量产率和油脂产率的测定 | 第75页 |
4.1.8 统计学分析 | 第7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75-82页 |
4.2.1 柱式和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分批培养湛江等鞭金藻 | 第75-78页 |
4.2.2 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分批培养假微型海链藻 | 第78-79页 |
4.2.3 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半连续培养湛江等鞭金藻 | 第79-80页 |
4.2.4 脂肪酸组成 | 第80-82页 |
4.3 结论 | 第82-83页 |
第五章 絮凝收获微藻及水的循环利用 | 第83-9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3-86页 |
5.1.1 微藻及培养基 | 第83-84页 |
5.1.2 微藻絮凝沉淀实验 | 第84-85页 |
5.1.3 不同絮凝方式絮凝效果比较 | 第85页 |
5.1.4 湛江等鞭金藻培养基的回收再利用 | 第85-86页 |
5.1.5 统计学分析 | 第86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86-96页 |
5.2.1 显微分析 | 第86页 |
5.2.2 藻液pH值对湛江等鞭金藻絮凝效率的影响 | 第86-88页 |
5.2.3 藻液混合比对湛江等鞭金藻絮凝效率的影响 | 第88-89页 |
5.2.4 壳聚糖浓度对絮凝效率的影响 | 第89-90页 |
5.2.5 三种方法絮凝效果比较 | 第90-91页 |
5.2.6 絮凝上清分批培养湛江等鞭金藻生长和油脂积累 | 第91-95页 |
5.2.7 经济性分析 | 第95-96页 |
5.3 结论 | 第96-97页 |
第六章 在聚球藻7002中表达合成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97-122页 |
6.1 实验材料 | 第98-100页 |
6.1.1 蓝藻材料 | 第98-99页 |
6.1.2 引物序列 | 第99-100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100-109页 |
6.2.1 聚球藻PCC 7002和集胞藻PCC 6803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00页 |
6.2.2 △6脂肪酸延长酶和△5脂肪酸脱氢酶密码子优化和基因合成 | 第100页 |
6.2.3 PCR扩增DesB基因,DesD基因与启动子PrbcL | 第100-104页 |
6.2.4 PRL57酶切获得壮观抗性(Ω)片段 | 第104页 |
6.2.5 脂肪酸脱氢酶基因转化聚球藻PCC 7002 | 第104-108页 |
6.2.6 聚球藻转化子基因组DNA提取及PCR检测 | 第108-109页 |
6.2.7 转基因藻脂肪酸成分测定 | 第109页 |
6.2.8 统计学分析 | 第109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9-120页 |
6.3.1 野生型集胞藻6803和聚球藻7002的脂肪酸成分分析 | 第110-111页 |
6.3.2 Syd15D,Syd6D和Syd6Dd15D表达载体构建 | 第111-112页 |
6.3.3 pSDPcE6-glnA,pSDTpD5D-glnA和pSDPcE6TpD5D-glnA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12-115页 |
6.3.4 聚球藻7002转化结果 | 第115-116页 |
6.3.5 聚球藻转化子的PCR分析 | 第116-117页 |
6.3.6 野生型和转基因聚球藻的生长 | 第117-118页 |
6.3.7 野生型和转基因聚球藻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 第118-120页 |
6.4 结论 | 第120-12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5页 |
7.1 结论 | 第122-123页 |
7.1.1 利用湛江等鞭金藻和假微型海链藻生产微藻生物量和油脂的可行性 | 第122-123页 |
7.1.2 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在聚球藻7002中的表达 | 第123页 |
7.2 创新点 | 第123-124页 |
7.3 展望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44页 |
附录 | 第144-154页 |
附录一 本实验所用载体信息 | 第144-145页 |
附录二 培养基 | 第145-149页 |
附录三 主要仪器 | 第149-150页 |
附录四 试剂和酶 | 第150-151页 |
附录五 缩略语表 | 第151-152页 |
附录六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 | 第152-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