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绪论 | 第10-23页 |
1.1 选题的缘由 | 第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1.4.1 文本解读 | 第12页 |
1.4.2 教学价值 | 第12-13页 |
1.5 关于《孔雀东南飞》文本解读的综述 | 第13-23页 |
1.5.1 《孔雀东南飞》主题的解读 | 第13-16页 |
1.5.2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的分析 | 第16-18页 |
1.5.3 《孔雀东南飞》悲剧的探源 | 第18-20页 |
1.5.4 《孔雀东南飞》艺术特色的研究 | 第20-23页 |
2.从教材编撰看《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价值 | 第23-36页 |
2.1 五套教材的比较分析 | 第23-32页 |
2.1.1 从单元编排看《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价值 | 第23-25页 |
2.1.2 从课文注释看《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价值 | 第25-29页 |
2.1.3 从课后练习设计看《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价值 | 第29-32页 |
2.2 五套教材中《孔雀东南飞》教学价值的分析比较 | 第32-36页 |
2.2.1 五套教材中《孔雀东南飞》教学价值的提取分析 | 第32-34页 |
2.2.2 五套教材中《孔雀东南飞》核心教学价值与学界文本解读契合程度分析 | 第34-36页 |
3.《孔雀东南飞》课例教学情况的分析 | 第36-42页 |
3.1 《孔雀东南飞》课例中教学内容的确定及其教学环节的设计 | 第36-38页 |
3.2 《孔雀东南飞》课例中教学方法的应用 | 第38-42页 |
3.2.1 “四步导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语言建构与运用 | 第38-39页 |
3.2.2 趣味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 第39页 |
3.2.3 品鉴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审美鉴赏与创造 | 第39-40页 |
3.2.4 比较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文化传承与理解 | 第40-42页 |
4.《孔雀东南飞》教学价值的问卷调查分析 | 第42-56页 |
4.1 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42-43页 |
4.1.1 调查的目的 | 第42-43页 |
4.1.2 调查的对象 | 第43页 |
4.1.3 调查方法 | 第43页 |
4.1.4 调查内容 | 第43页 |
4.2 当代高中生对《孔雀东南飞》教学价值认知情况分析 | 第43-48页 |
4.2.1 从问卷调查看学生对诗歌文本的理解及存在的问题 | 第43-46页 |
4.2.2 从问卷调查看学生对诗歌教学价值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 第46-48页 |
4.3 当代高中生对《孔雀东南飞》教学价值认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8-50页 |
4.3.1 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 | 第48-49页 |
4.3.2 教材选编诗歌有所偏重 | 第49页 |
4.3.3 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 第49-50页 |
4.3.4 教师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 | 第50页 |
4.4 调查结果对古典诗歌教学的启示 | 第50-51页 |
4.5 《孔雀东南飞》核心教学价值的认识及教学建议 | 第51-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1 | 第62-65页 |
附录 2 | 第65-67页 |
附录 3 | 第67-7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