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一、 选题缘由 | 第7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7页 |
| 三、 文献综述 | 第7-8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 第一章 渐江生平研究 | 第9-14页 |
| 第一节 渐江所处时代背景考 | 第9-10页 |
| 第二节 渐江其人及其生平 | 第10-12页 |
| 一、 出家遁世 | 第10页 |
| 二、 隐逸托志 | 第10-11页 |
| 三、 画以载道 | 第11-12页 |
| 第三节 渐江作品的美学意义与时代精神 | 第12-14页 |
| 一、 渐江的艺术主张 | 第12-13页 |
| 二、 渐江的时代精神 | 第13页 |
| 三、 渐江的艺术个性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渐江美学思想形成的原因 | 第14-24页 |
| 第一节 渐江出家前后思想的转变 | 第14-17页 |
| 一、 出家前的儒家思想 | 第14-15页 |
| 二、 转而为道 | 第15-16页 |
| 三、 对渐江思想的另一种解读—外禅内儒 | 第16页 |
| 四、 由“遗民”到“逸民”的心态转变 | 第16-17页 |
| 第二节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对渐江美学思想的影响 | 第17-24页 |
| 一、 道家思想当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笔墨精神 | 第17-22页 |
| (一) 道家思想之于中国文化 | 第17-19页 |
| (二) 道家思想之于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 | 第19-21页 |
| (三)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文人所追求的创作之最高境界 | 第21-22页 |
| 二、 渐江美学思想的形成与蜕变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致虚极,守静笃”渐江作品中体现的中国传统笔墨精神 | 第24-36页 |
| 第一节 渐江山水画中的静美澄怀 | 第24-26页 |
| 一、 关于静美的意蕴 | 第24页 |
| 二、 静美澄怀在渐江山水画中的体现 | 第24-26页 |
| 第二节 渐江山水画中实现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 第26-27页 |
| 第三节 以渐江作品为例论“天人合一” | 第27-36页 |
| 一、 仿倪山水图 | 第27-28页 |
| 二、 黄山图 | 第28-30页 |
| 三、 始信峰图 | 第30-31页 |
| 四、 峭壁竹梅图 | 第31-33页 |
| 五、 梅花图 | 第33-34页 |
| 六、 长松羽士图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渐江美学思想对于现代中国画创作的意义 | 第36-41页 |
| 第一节 渐江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第36-37页 |
| 第二节 中国传统笔墨精神的意义 | 第37-38页 |
| 第三节 “天人合一”思想的回归 | 第38-41页 |
| 第五章 从个人角度谈山水画的临习创作 | 第41-46页 |
| 第一节 临习渐江山水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 第41-44页 |
| 一、 “师古人”—继承传统的重要性 | 第41-42页 |
| 二、 “师造化”—形成风格化的重要性 | 第42-43页 |
| 三、 “师本心”—注重内心情感表达、追求自我风格体现 | 第43页 |
| 四、 天分高、后天勤、学养厚、人格正 | 第43-44页 |
|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笔墨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 第44-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