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世网络歌曲语言的多维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7-13页 |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 (二)研究对象 | 第8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四)写作框架、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9页 |
| (五)创新之处 | 第9-10页 |
| (六)“讽世网络歌曲”概念的界定及其分类 | 第10-13页 |
| 1.概念界定 | 第10页 |
| 2.讽世网络歌曲的类型划分 | 第10-13页 |
| 一、讽世网络歌曲的语言特色 | 第13-22页 |
| (一)辛辣直白,放浪形骸 | 第13-19页 |
| 1.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 | 第14-15页 |
| 2.粗口黑话等俚俗语言的广泛使用 | 第15页 |
| 3.高值否定情态动词和低值肯定情态动词的大量使用 | 第15-19页 |
| (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 第19-22页 |
| 1.下里巴人的白俗话语 | 第19-20页 |
| 2.反传统话语的个性讥嘲 | 第20-22页 |
| 二、讽世网络歌曲的修辞策略 | 第22-32页 |
| (一)语音的锤炼 | 第22-25页 |
| 1.谐音双关,同音别解 | 第23-24页 |
| 2.语音复叠,传情达意 | 第24-25页 |
| (二)词汇的锤炼 | 第25-28页 |
| 1.雅谑横生的奇谓怪称 | 第25-26页 |
| 2.妙语生花的专词泛用 | 第26-27页 |
| 3.绘声绘色的人名巧用 | 第27页 |
| 4.耐人寻味的妙词新语 | 第27-28页 |
| (三)句子的锤炼 | 第28-32页 |
| 1.戏弄揶揄的反辞 | 第28-29页 |
| 2.泾渭分明的反衬 | 第29-30页 |
| 3.言过其实的夸张 | 第30-32页 |
| 三、讽世网络歌曲的语用策略 | 第32-40页 |
| (一)公开性的讽世语用策略 | 第32-34页 |
| 1.缓和策略 | 第33页 |
| 2.非缓和策略 | 第33-34页 |
| (二)非公开性的讽世语用策略 | 第34-40页 |
| 1.非人称指向 | 第34-35页 |
| 2.暗示 | 第35-37页 |
| 3.过度地自贬恭他 | 第37页 |
| 4.非真实性话语(DEC) | 第37-40页 |
| 结论 | 第40-43页 |
| (一)本文的主要研究观点 | 第40-41页 |
| (二)讽世网络歌曲存在的不足和启示 | 第41-43页 |
| 1.存在的不足 | 第41-42页 |
| 2.启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及艺术作品等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