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 论文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论文思路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3-14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3页 |
1.4.2 不足 | 第13-14页 |
第2章 相关基本理论 | 第14-2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2.1.1 税基的概念 | 第14页 |
2.1.2 税基评估的概念 | 第14页 |
2.1.3 物业税税基的概念 | 第14页 |
2.1.4 物业税税基评估的概念 | 第14-15页 |
2.2 物业税基本理论 | 第15-16页 |
2.2.1 最优课税理论 | 第15页 |
2.2.2 利益支付理论 | 第15-16页 |
2.3 物业税税基评估理论 | 第16-20页 |
2.3.1 物业税税基评估主体和客体 | 第16页 |
2.3.2 物业税税基评估价值类型 | 第16-17页 |
2.3.3 物业税税基评估原则 | 第17-18页 |
2.3.4 物业税税基评估基本方法 | 第18-20页 |
第3章 我国物业税税基评估必要性分析 | 第20-25页 |
3.1 我国现行房地产税制问题分析 | 第20-22页 |
3.1.1 现行的房地产税制“重流转、轻保有”问题突出 | 第20页 |
3.1.2 房地产保有环节税收的现实问题分析 | 第20-22页 |
3.2 我国物业税税基评估的必要性 | 第22-25页 |
3.2.1 我国开征物业税的原因分析 | 第22-23页 |
3.2.2 我国物业税税基评估的重要意义 | 第23-24页 |
3.2.3 我国物业税税基评估具备的条件 | 第24-25页 |
第4章 物业税税基评估的国际借鉴 | 第25-32页 |
4.1 美国物业税税基评估借鉴 | 第25-27页 |
4.1.1 物业税税基评估的法律依据 | 第25页 |
4.1.2 物业税税基评估机构 | 第25-26页 |
4.1.3 财产登记和估价制度 | 第26页 |
4.1.4 物业税税基评估方法 | 第26页 |
4.1.5 评估周期 | 第26页 |
4.1.6 争议解决机制 | 第26-27页 |
4.2 立陶宛物业税税基评估借鉴 | 第27-30页 |
4.2.1 立陶宛简介 | 第27页 |
4.2.2 立陶宛物业税税基批量评估实践背景 | 第27-28页 |
4.2.3 立陶宛物业税税基批量评估系统的实施机构 | 第28页 |
4.2.4 立陶宛物业税税基批量评估系统 | 第28-30页 |
4.3 境外物业税税基评估的启示 | 第30-32页 |
4.3.1 均通过立法保障物业税税基评估工作开展 | 第30页 |
4.3.2 均有专门物业税税基评估的执行机构 | 第30页 |
4.3.3 建立有效的房地产信息系统 | 第30-31页 |
4.3.4 计算机辅助批量评估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运用 | 第31页 |
4.3.5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 第31-32页 |
第5章 我国物业税税基评估实施 | 第32-45页 |
5.1 建立物业税税基评估法律制度是基础 | 第32-34页 |
5.1.1 建立物业税税基评估法律制度的意义 | 第32页 |
5.1.2 物业税税基评估法律制度的立法原则 | 第32页 |
5.1.3 物业税税基评估法律制度的相关内容 | 第32-34页 |
5.2 合理选择物业税税基评估主体 | 第34-35页 |
5.2.1 物业税税基评估机构的选择 | 第34-35页 |
5.2.2. 物业税税基评估人员的选择 | 第35页 |
5.3 建立批量评估系统 | 第35-41页 |
5.3.1 批量评估简介 | 第35-36页 |
5.3.2 批量评估基本原理 | 第36-37页 |
5.3.3 批量评估步骤 | 第37-39页 |
5.3.4 批量评估参数的量化应用分析 | 第39-40页 |
5.3.5 建立批量评估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 第40-41页 |
5.4 建立完善的房地产信息系统 | 第41-42页 |
5.4.1 建立信息收集渠道 | 第41页 |
5.4.2 建立数据信息录入、存储及维护系统 | 第41-42页 |
5.4.3 提供配套的计算机软硬件支持 | 第42页 |
5.5 健全物业税税基评估申诉机制 | 第42-4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6.1 结论 | 第45页 |
6.2 展望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