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关于劳务派遣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关于政策执行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3 政策执行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框架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6页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我国劳务派遣政策执行的相关概念 | 第17-24页 |
2.1 我国劳务派遣政策的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2.1.1 我国劳务派遣政策的含义 | 第17-18页 |
2.1.2 我国劳务派遣政策背景 | 第18-19页 |
2.1.3 我国劳务派遣政策规制的内容 | 第19-20页 |
2.2 劳务派遣政策执行的相关概念 | 第20-24页 |
2.2.1 政策执行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2.2.2 劳务派遣政策执行的重要性 | 第21-22页 |
2.2.3 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 第22-24页 |
3. 柳州市劳务派遣政策执行的现状与问题 | 第24-30页 |
3.1 我国劳务派遣政策执行的现状与问题 | 第24-26页 |
3.1.1 “三性”原则运行情况 | 第24页 |
3.1.2 同工不同酬现象分析 | 第24-25页 |
3.1.3 缺乏专业和完善的劳务派遣就业服务系统及资金支持 | 第25页 |
3.1.4 政府责任异化,监督不力 | 第25-26页 |
3.2 柳州市劳务派遣政策执行中相关群体的现状与问题 | 第26-30页 |
3.2.1 劳务派遣机构数量多,资质良莠不齐 | 第26-27页 |
3.2.2 劳务派遣单位稳定性较弱,权变性较强 | 第27-28页 |
3.2.3 上有国家政策,下有单位对策 | 第28页 |
3.2.4 用人单位和用工单位合谋欺压被派遣劳动者 | 第28-30页 |
4. 柳州市劳务派遣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分析 | 第30-36页 |
4.1 政策规范程度低 | 第30-31页 |
4.1.1 政策本身不规范,劳务派遣制度漏洞多 | 第30-31页 |
4.1.2 部分政策形同虚设 | 第31页 |
4.2 政策执行机构能力不足 | 第31-32页 |
4.2.1 政策执行机构力不从心 | 第31-32页 |
4.2.2 政策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32页 |
4.3 政策执行相关群体的阻力 | 第32-34页 |
4.3.1 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追逐利益,合伙欺压劳动者 | 第32-33页 |
4.3.2 被派遣劳动者选择用工的被动性 | 第33-34页 |
4.4 政策执行环境的冲击 | 第34-36页 |
4.4.1 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政策执行的影响 | 第34-35页 |
4.4.2 影响劳务派遣发展的人口经济因素 | 第35-36页 |
5. 促进柳州市劳务派遣政策有效执行的对策 | 第36-41页 |
5.1 提高劳务派遣政策的质量 | 第36-37页 |
5.1.1 完善派遣政策的相关立法 | 第36页 |
5.1.2 建立不稳定补偿金制度和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 | 第36-37页 |
5.2 提高政策主体的执行能力 | 第37-38页 |
5.2.1 整合相关部门职能,将管理劳务派遣的职责交给特定的劳动监管部门 | 第37-38页 |
5.2.2 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 | 第38页 |
5.3 做好目标群体相关工作 | 第38-39页 |
5.3.1 明确劳务派遣三方关系中的权责利,合理分配各方责任 | 第38-39页 |
5.3.2 培养并提高劳动者的维权意识 | 第39页 |
5.4 放松中国劳务派遣政策的外部管制 | 第39-41页 |
5.4.1 引导并规范劳动派遣的市场价值 | 第40页 |
5.4.2 各方广泛参与完善配套外部规制体系,并随劳动力市场发展不断调整完善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