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焊接结构疲劳强度方法研究 | 第19-33页 |
2.1 名义应力法 | 第19-23页 |
2.1.1 名义应力法基本原理 | 第19-21页 |
2.1.2 确定名义应力谱 | 第21-22页 |
2.1.3 名义应力S-N曲线 | 第22-23页 |
2.1.4 疲劳评估准则 | 第23页 |
2.2 结构应力法 | 第23-27页 |
2.2.1 结构应力 | 第23-24页 |
2.2.2 热点应力 | 第24-25页 |
2.2.3 热点S-N曲线 | 第25-27页 |
2.3 缺口应力法 | 第27-29页 |
2.3.1 缺口应力 | 第27-28页 |
2.3.2 缺口应力S-N曲线 | 第28-29页 |
2.4 缺口应变法 | 第29-30页 |
2.5 断裂力学法 | 第30-32页 |
2.5.1 疲劳裂纹扩展寿命评定 | 第30-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等效结构应力法 | 第33-44页 |
3.1 等效结构应力法的基本原理 | 第33-39页 |
3.1.1 结构应力计算 | 第33-36页 |
3.1.2 裂纹扩展分析 | 第36-37页 |
3.1.3 等效结构应力转化和主S-N曲线的确定 | 第37-39页 |
3.2 等效结构应力法网格不敏感性验证 | 第39-43页 |
3.2.1 搭接接头壳单元验证 | 第39-41页 |
3.2.2 角接接头壳单元模型验证 | 第41-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基于UIC/EN标准的构架强度评估 | 第44-60页 |
4.1 构架有限元模型地建立 | 第44-47页 |
4.1.1 焊接构架结构 | 第44-45页 |
4.1.2 焊接构架有限元模型 | 第45-46页 |
4.1.3 边界条件 | 第46-47页 |
4.2 转向架构架静强度分析 | 第47-53页 |
4.2.1 静强度载荷工况下的计算载荷 | 第47-48页 |
4.2.2 构架静强度计算载荷工况 | 第48页 |
4.2.3 静强度评定标准 | 第48-49页 |
4.2.4 构架静强度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4.3 转向架构架疲劳强度分析 | 第53-59页 |
4.3.1 疲劳强度计算载荷工况 | 第53-54页 |
4.3.2 UIC标准的疲劳强度评估 | 第54-56页 |
4.3.3 疲劳计算结果评定 | 第56-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基于等效结构应力法评估构架焊缝的疲劳寿命 | 第60-74页 |
5.1 构架疲劳设计载荷的确定 | 第60-62页 |
5.1.1 疲劳试验载荷 | 第60-61页 |
5.1.2 疲劳试验载荷加载 | 第61-62页 |
5.2 载荷等级划分 | 第62-63页 |
5.3 评估点的选取 | 第63-64页 |
5.4 Fe-safe Verity模块分析焊缝的疲劳寿命 | 第64-72页 |
5.4.1 载荷加载方式 | 第64页 |
5.4.2 导入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64-65页 |
5.4.3 定义焊缝 | 第65-68页 |
5.4.4 结构应力计算 | 第68-69页 |
5.4.5 疲劳寿命计算 | 第69-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