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 第17-20页 |
1.3.1 交通综合体 | 第17-18页 |
1.3.2 竖向维度 | 第18-19页 |
1.3.3 建筑功能合理性 | 第19-20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25页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1 国内竖向维度设计理论研究 | 第20-21页 |
2 国内建筑功能分布合理性研究 | 第21页 |
1.4.2 国内交通综合体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1.4.3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2-25页 |
1 国外竖向维度设计理论研究 | 第22-24页 |
2 国外建筑功能分布合理性研究 | 第24页 |
3 国外交通综合体理论研究 | 第24-25页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5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25-28页 |
1.7 本章总结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竖向维度空间设计基础 | 第29-43页 |
2.1 竖向维度空间设计的缺失 | 第29-31页 |
2.2 竖向维度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 第31-32页 |
2.3 竖向维度设计要素 | 第32-39页 |
2.3.1 竖向空间关联 | 第32-33页 |
2.3.2 竖向功能布局 | 第33-35页 |
2.3.3 空间活力营造 | 第35页 |
2.3.4 竖向维度空间形态的诠释 | 第35-38页 |
2.3.5 竖向维度的尺度理论 | 第38-39页 |
2.4 基于竖向维度思维公共建筑设计案例 | 第39-42页 |
2.4.1 西雅图中央图书馆(OMA) | 第39-40页 |
2.4.2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OMA) | 第40-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交通综合体竖向维度设计因素 | 第43-72页 |
3.1 交通综合体的发展现状与基本类型 | 第43-46页 |
3.1.1 交通综合体的基本属性 | 第43-44页 |
1 适应性 | 第43页 |
2 整合性 | 第43页 |
3 综合性 | 第43-44页 |
3.1.2 交通综合体的发展过程 | 第44页 |
3.1.3 交通综合体基本规模和类型 | 第44-46页 |
3.2 交通建筑在竖向维度上存在的问题 | 第46-51页 |
3.2.1 问卷调查 | 第46-48页 |
3.2.2 竖向空间关联与渗透不足 | 第48-49页 |
3.2.3 竖向功能分布合理性不足 | 第49-50页 |
3.2.4 人性化设计因素不足 | 第50-51页 |
3.3 交通综合体空间设计因素 | 第51-55页 |
3.3.1 交通综合体功能层级 | 第51页 |
3.3.2 交通综合体业态分布 | 第51页 |
3.3.3 交通综合体的空间活力 | 第51-53页 |
3.3.4 交通综合体商业功能空间设计 | 第53-54页 |
3.3.5 交通综合体商业模式 | 第54-55页 |
1 交通空间带动商业空间 | 第54页 |
2 以商业空间促进交通空间 | 第54-55页 |
3 商业空间与交通空间联动 | 第55页 |
3.4 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因素 | 第55-58页 |
3.4.1 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类型 | 第55-56页 |
1 线性公共空间 | 第55页 |
2 区域型公共空间 | 第55-56页 |
3 贯通型公共空间 | 第56页 |
3.4.2 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功能 | 第56-57页 |
1 通过性公共空间 | 第56-57页 |
2 功能过渡型公共空间 | 第57页 |
3.4.3 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特征 | 第57-58页 |
1 连续性 | 第57页 |
2 多样性 | 第57页 |
3 场所性 | 第57-58页 |
3.5 交通综合体竖向维度设计技术因素 | 第58-70页 |
3.5.1 竖向空间的联系 | 第58-59页 |
1 立体贯通式 | 第58页 |
2 渐进 | 第58-59页 |
3.5.2 竖向维度流线 | 第59-60页 |
3.5.3 竖向维度竖向视线 | 第60页 |
3.5.4 交通综合体竖向维度功能分区 | 第60-64页 |
1 “竖向叠加式”的功能分布 | 第61页 |
2 “功能交织式”分布 | 第61-62页 |
3 “串联式”分布 | 第62-63页 |
4 综合式功能分布 | 第63-64页 |
3.5.5 交通综合体竖向维度生态设计因素 | 第64-69页 |
1 竖向生态空间的营造 | 第65-67页 |
2 竖向维度采光通风设计 | 第67-68页 |
3 声环境设计因素 | 第68-69页 |
3.5.6 交通综合体的空间尺度设计因素 | 第69-70页 |
1 交通综合体功能尺度 | 第69页 |
2 交通综合体内部空间尺度 | 第69-70页 |
3.6 交通综合体的发展趋势 | 第70-71页 |
3.6.1 功能高度复合 | 第70页 |
3.6.2 竖向维度立体化发展 | 第70页 |
3.6.3 竖向维度空间一体化 | 第70-71页 |
3.6.4 建筑与城市共生 | 第7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交通综合体案例分析 | 第72-103页 |
4.1 国内交通综合体案例 | 第72-77页 |
4.1.1 重庆沙坪坝站 | 第72-73页 |
1 基本概况 | 第72页 |
2 竖向维度功能分布 | 第72-73页 |
3 可达性 | 第73页 |
4 案例小结 | 第73页 |
4.1.2 上海虹桥交通综合体(“大虹桥”) | 第73-77页 |
1 基本概况 | 第73-74页 |
2 竖向维度功能分布 | 第74-75页 |
3 可达性 | 第75页 |
4 空间活力 | 第75-76页 |
5 案例小结 | 第76-77页 |
4.2 国内交通综合体特征 | 第77页 |
4.3 国外交通综合体案例 | 第77-101页 |
4.3.1 意大利米兰中央车站 | 第77-86页 |
1 基本概况 | 第77-78页 |
2 竖向维度功能与业态分析 | 第78-81页 |
3 竖向流线与视线可达性分析 | 第81-85页 |
4 空间活力 | 第85页 |
5 案例小结 | 第85-86页 |
4.3.2 德国柏林中央车站 | 第86-93页 |
1 基本概况 | 第86-87页 |
2 竖向维度功能与业态分析 | 第87-90页 |
3 动线与视线的可达性 | 第90-92页 |
4 空间活力 | 第92页 |
5 案例小结 | 第92-93页 |
4.3.3 日本大阪车站城(Osaka Station City) | 第93-101页 |
1 基本概况 | 第93-94页 |
2 竖向维度功能与业态分析 | 第94-96页 |
3 动线与视线的可达性 | 第96-99页 |
4 空间活力 | 第99-101页 |
5 生态设计 | 第101页 |
6 案例小结 | 第101页 |
4.4 国外建筑综合体特征 | 第101-10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五章 交通综合体建筑竖向维度设计策略研究 | 第103-126页 |
5.1 交通综合体的功能合理性设计原则 | 第103-107页 |
5.1.1 交通综合体的功能分布原则 | 第103-104页 |
1 功能分布多样化 | 第103页 |
2 功能比例 | 第103-104页 |
5.1.2 竖向维度视线可达性原则 | 第104-105页 |
5.1.3 竖向空间人性化原则 | 第105页 |
5.1.4 商业空间业态分布原则 | 第105-106页 |
1 按照使用者需求分布 | 第105-106页 |
2 按照商业效益分布 | 第106页 |
5.1.5 竖向空间一体化原则 | 第106-107页 |
1 整体性 | 第106页 |
2 开放性 | 第106页 |
3 复合性 | 第106-107页 |
5.2 交通综合体的竖向维度空间构型 | 第107-112页 |
5.2.1“渗透式”空间构型 | 第107-110页 |
1 竖向维度功能空间 | 第107-108页 |
2 竖向交通组织模式 | 第108-110页 |
5.2.2“中心发散型”空间构型 | 第110-111页 |
1 “中心发散型”的空间构型的功能分布 | 第110页 |
2 竖向交通设计 | 第110-111页 |
5.2.3“串联型”空间构型 | 第111-112页 |
1 串联式的空间构型 | 第111-112页 |
2 “串联型”的竖向交通 | 第112页 |
5.3 交通综合体竖向地下地上空间一体化组织策略 | 第112-115页 |
5.3.1 流线组织 | 第112-113页 |
1 交通流线 | 第112-113页 |
2 人流的分散与缓冲 | 第113页 |
5.3.2 交通方式的组织 | 第113-114页 |
1 地下人行空间 | 第113页 |
2 地铁与地面公共空间 | 第113-114页 |
3 地下静态交通空间与地上空间 | 第114页 |
5.3.3 竖向维度一体化空间构型 | 第114-115页 |
5.4 交通综合体空间活力的设计策略 | 第115-120页 |
5.4.1 地面层空间活力营造 | 第115-116页 |
1 营造广场 | 第115-116页 |
2 地面层空间活力营造 | 第116页 |
5.4.2 高层区空间吸引 | 第116-117页 |
1 平台 | 第116页 |
2 空中连廊 | 第116-117页 |
3 屋顶花园 | 第117页 |
5.4.3 近地层空间活力营造 | 第117-120页 |
1 中庭空间 | 第117-119页 |
2 采光井 | 第119页 |
3 下沉广场 | 第119-120页 |
5.5 交通综合体空间尺度设计策略 | 第120-125页 |
5.5.1 交通综合体的外部尺度 | 第120-121页 |
1 环境尺度 | 第120-121页 |
2 建筑细部尺度 | 第121页 |
5.5.2 交通综合体的内部尺度 | 第121页 |
5.5.3 交通综合体的外部尺度设计策略 | 第121-123页 |
1 交通综合体广场的设置 | 第121-123页 |
2 布置景观环境 | 第123页 |
5.5.4 交通综合体的内部尺度设计策略 | 第123-125页 |
1 对于大尺度空间的设计策略 | 第123-124页 |
2 竖向维度空间形态变化 | 第124-12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6-128页 |
6.1 总结 | 第126页 |
6.2 展望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4页 |
著作文献 | 第129-131页 |
论文文献 | 第131页 |
外文文献 | 第131-132页 |
外文译著 | 第132-134页 |
附录1 交通综合体使用情况问卷调查(成都东站) | 第134-13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 | 第135-136页 |